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三三五”模式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遵义市板桥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室)为主线,通过搭建平台载体、完善制度机制、丰富活动内容,打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力把人大代表联络站(室)打造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单元。
聚焦“三化建设”,打造代表履职平台
平台规范化。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室)按照“八有九化”要求,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公示上墙、统一服务保障、统一工作制度、统一氛围营造,投入资金45万元,高标准打造选民接待中心、代表会议室、代表活动室、联络站办公室,配备必要办公设备,方便了辖区人大代表开展联组活动,实现了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11名区人大代表、63名镇人大代表全部入驻贵州人大网上代表联络站,实现“线上”和“线下”互为补充、一体开展,为人大代表打造了履职新平台。
管理制度化。坚持用制度管站,制定代表集中视察、学习培训、接待选民、意见收集交办反馈等10余项制度并规范上墙,形成了完整的制度规范,保障代表联络站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探索试行人大代表履职量化考核办法,制定《板桥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一人一档履职档案,将代表参加活动、接待群众、解决问题等履职进行量化登记,按照“正面积分、负面扣分、年度加分”规则,评定履职表现“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优秀无职代表给予一定经济奖励,激发代表履职热情。
运行常态化。由镇人大主席兼任联络站站长,配备人大专职副主席、人大秘书和3名联络员,负责联络站的日常事务。联络站实行“双联双评”工作机制,按照“每周一接待、每月一走访、季度一学习、半年一活动、年度一述职”标准,常态化开展接待选民、走访群众、集中学习、视察调研、述职评议系列活动,并规范建立代表履职手册、履职档案。今年来,11名区人大代表、63名镇人大代表全部入站(室),开展视察调研2次,听取审议政府专项工作2次。
结合“三项行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
开展“学习培训我提升”行动。整合职工书屋、农家书屋等资源,设立人大代表图书室,分类别配备党报党刊、人大业务、农业农村等书籍书刊,人大代表进入学习达400余次,其中娄山关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图书室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围绕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每月组织一次代表集中学习培训,重点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省、市、区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宪法》《代表法》《贵州省乡镇人大工作条例》等内容,今年组织人大代表集中学习培训4期150余人次。
开展“服务大局我建言”行动。联络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盯民生热点,26名区、镇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等方面开展调研,在区、镇人代会上提出高质量意见建议及提议48件。如,区人大代表李朝彬围绕群众关心的实事难事,通过调研走访、接待选民、座谈交流等方式,多方面收集民情民意,提出《解决实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建议》《解决板桥镇交通拥堵的建议》等6件意见建议,得到人社、交通相关部门支持并解决。
开展“乡村振兴我助力”行动。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动员人大代表围绕当好产业发展“领航员”、乡风文明“宣传员”、民情民意“联络员”、民生实事“监督员”、基层治理“协管员”、美丽生态“守护员”履职尽责。目前,全镇16名人大代表创办专业合作社6个,领办产业12个,捐赠款物3.5万元。如镇人大代表、娄山关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陈正庆,带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精品草莓采摘、黄焖鸡等7个产业项目,集体经济实现纯收入达61.4万元。
围绕“五个民主”,彰显代表履职为民
坚持民主选举,代表为民“代言”。一方面,镇联络站把人大换届选举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课堂,确保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顺利选举产生新一届区、镇人大代表75名,依法补选人大代表6名。另一方面,支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选举权,召开三次人代会,依法选举镇人大、政府领导班子16人次。
坚持民主协商,代表为民“发声”。联络站(室)实行“双联”机制,7名主席团成员分别联系8名人大代表,11名区人大代表、63名镇人大代表定点联系370名选民,将每周四定为代表接待选民日,通过开展接待选民和走访选民两项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反映群众所需所求、解决群众实际难题,切实把联络站打造成密切联系群众、汇集社情民意的“直通车”。今年来,接待选民207人次,走访选民315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169件次。
围绕民主决策,代表为民“议事”。镇联络站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针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要规划,组织人大代表和群众进行讨论,充分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今年,在实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人饮工程项目及政府民生实事等重大事务决策中,充分吸纳了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实现了科学决策。
围绕民主管理,代表为民“管事”。创新探索“管事小组”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将人大代表作为“管事成员”,由人大代表组织,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全部交给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群众在管理上由“幕后”走到“前台”,参与管理更加主动。如,区人大代表邓启江作为板桥村黄泥堡“管事长”,组织群众自筹资金修建振兴桥,打扫环境卫生,每年吸纳省外避暑300余人,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围绕民主监督,代表为民“履职”。联络站(室)实行“双评”机制,即选民评议人大代表履职情况、代表评议政府专项工作,每年开展1次人大代表向所在选区选民述职活动,开展2次代表视察评议活动,让人大代表接受选民监督、政府接受人大代表监督。今年来,镇联络站、联络室组织52名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开展集中视察2次,评议政府专项工作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