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大方人大:探索“1544”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3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大方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人大统一部署,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结合实际,积极谋划,以人大代表“四个表率四个一”履职活动为抓手,探索“1544”工作模式,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奋力推动全县乡村振兴积极贡献人大力量。

 

  建立“一个组织体系”,强化助推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

  县人大常委会紧密衔接省人大倡议开展的“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紧扣县委关于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把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列入工作重点,结合代表法定职责,探索开展人大代表“四个表率四个一”履职活动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改革实践。成立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机关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人和乡(镇、街道)人大主席(工委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指导乡级人大同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督促乡(镇、街道)人大组织辖区内县乡人大代表启动“四个表率四个一”履职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省委人大工作会议、全市人大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职责,迅速在全县掀起“乡村振兴,代表在行动”活动热潮。同时,县人大适时跟进组织召开代表履职平台规范化建设暨“四个表率四个一”代表履职活动推进会,在总结前期工作成效、分析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助力乡村振兴。其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切实履行乡村振兴乡级指挥长职责,每月常态开展调研指导;23名人大代表担任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4名、驻村干部19名),真蹲实驻,按照“一帮六宣”职责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为助推全县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拓展“五个维度培训”,筑牢服务乡村振兴的履职基础

  为确保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政策不跑偏、不走样,切实提高代表助推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县人大常委会多措并举抓实代表培训。一是抓培训广度,促整体能力提升。借助省、市人大培训平台,组织54名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履职能力提升培训。坚持以会代训、以会促学,通过召开县级推进会议、乡级工作启动会暨培训会等方式,共培训代表2400余人次,全面提升代表政治理论、法律知识、业务能力水平。二是抓培训力度,促关键少数带动。为切实发挥乡级人大干部作用,成立由常委会副主任任组长的五个工作指导组,分片区指导联系乡(镇、街道)代表活动。指导组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代表工作真督实导30余次,为提升乡级人大干部能力,确保代表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抓培训深度,促学习质量提升。综合考虑代表分布、文化、年龄等因素,按5至7人标准组建300余个代表小组,共开展学习1000余次,组长联系带动小组成员通过学习巩固代表履职知识,促代表履职能力提升。四是抓培训精度,促履职短板补齐。强化培训,督促代表补齐自身短板弱项,提升履职能力。五是抓培训韧度,促学以致用融合。将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纳入代表述职评议制度的重要内容。在组织开展代表视察、调研、收集社情民意、征求立法意见前,加大活动前培训力度,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促进代表履职能力提升。

 

  搭建“四级履职平台”,发挥推动乡村振兴的“四员”作用

  县人大常委会在督促完善代表履职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形成县级代表联络中心、乡级代表联络站、村级“人大代表之家”、个别代表联系点的四级平台。同时,抓实抓细履职平台功能拓展和作用发挥,制定代表活动、述职评议、接访走访选民、联系人民群众等系列制度,建立“一档”(即:《人大代表履职档案》)“两册”(即:人大代表花名册、人大代表活动影像资料册)“三薄”(即:人大代表之家活动记录簿、人大代表接待走访人民群众登记簿、人大代表述职登记簿),将履职平台建成选民的接待站、代表的工作站、知识的充电站、为民的服务站、人大的宣传站,有力引导人大代表在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主动作为,积极发挥乡村振兴宣传者、践行者、代言者、监督者作用。一是强化氛围营造,发挥代表宣传引导作用。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纳入理论学习重要内容,通过党组会议、常委会会议、干部职工会议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结合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宣讲扎实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传。以中心、站、家、点为载体,通过代表小组活动、代表联系选民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政策宣传。将基层立法“三员队伍”融入代表活动,开展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宣讲,通过微信公众号、网上代表联络站刊登转发乡村振兴政策、典型事迹,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二是强化宗旨意识,发挥代表践行带动作用。组织开展“易地搬迁·代表在行动”活动,47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人大干部包保联系我县最大最集中的易地搬迁点——奢香古镇62栋楼栋,落实每月1次走访要求,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根据代表结构、工作性质、专业优势,要求党政系统人大代表深入一线,走村串户理路子、出点子、找门子,近距离、面对面开展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鼓励专业技术代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无偿提供种养殖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引导发展产业致富成效明显的代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助选民解决创业、就业、增收等困难。三是强化民意汇集,发挥代表建言献策作用。落实县乡代表亮明身份走访群众、接待选民及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双联”制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2022年以来,共接待群众750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992件,提出建议意见523件,代表建议意见答复100%。深入推进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试点工作,市人大投入116万元,县级投入资金500万元,完成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项目29个(市级4个,县级25个),涵盖乡村道路硬化维修、村寨路灯安装、粪污治理、饮水工程等民生实事,便利了群众生活、解决了群众困难、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把好事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四是强化跟踪督促,发挥代表监督推动作用。听取和审议《大方县人民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报告》,对审议意见“问题清单”跟踪督促、闭环管理。组织县乡人大代表围绕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政策宣传、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粮食安全等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和监督检查。

 

  狠抓“四个表率”引导,汇集助推乡村振兴的示范合力

  引导县乡人大代表认真履行职责,在“乡风文明、美化环境、宣传政策、发展产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示范引导,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在乡风文明作表率方面,依托“人大代表之家”,组织代表学习贯彻贵州省、毕节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强代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培育出躬身耕耘农村安全饮水、公路硬化、乡村治理、房屋靓化等民生事宜,心系群众的古稀代表包国顺;以做好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服务群众为荣,用实际行动践行作为一名有乡村医生职业道德的人大代表任云贵等一批先进典型。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组织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宣传活动代表3500余人次,有效地教育引导群众改变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在美化环境作表率方面,积极探索人大代表在美化环境中履职路径。如:六龙镇探索1名代表联系多名群众抓环境卫生整治“1+N”工作模式,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落实奖惩措施,动员督促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立督查监督队伍,对河流、道路等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全覆盖清理全天候巡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达溪镇发挥人大代表宣传员、践行员、监督员“三大员”作用,加强环境卫生知识宣传,以自身的模范带动群众参与、广泛动员群众共同参与日常监督,使群众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在产业发展作表率方面,积极发挥代表模范带头作用,为群众增收致富谋路子,为产业兴旺想法子,做群众致富增收带头人。如:搬出大山“绣”出幸福生活的人大代表杨文芬,靠一根针线、一双巧手,实现从易地搬迁户到致富带头人的成功逆袭,成为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动奢香古镇40余名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唤醒“沉睡”资源的人大代表赵勇,让撂荒20多年的土地重新种上粮食作物,通过组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规模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在宣传政策作表率方面,借助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优势,倡议代表主动进村入户,将党和国家的政策带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如:东关乡人大利用“人大代表之家”,加强理论学习,在强化理论武装的同时,及时有效把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宣讲到老百姓中,通过院坝会、板凳会等形式,开展农村产业发展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和乡村振兴促进法宣讲10余场次,发放相关宣传册6000余份,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知晓率。(作者:孙 林)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