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头雁”之智 谋“共富”之道!榕江人大代表“履职+”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阳春四月,黔东南州榕江县崇义乡大塘村的白茶基地,茶香四溢、笑声朗朗,山间充斥着希望与活力。

“我们的青白茶采摘和售卖已接近尾声了。”望着生机盎然的成片白茶基地,大塘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张家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张家品(右二)正在和采茶工人一起采茶


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当地致富能人,再到现在的人大代表、村支书,张家品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一路摸爬滚打、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踏实、稳定的致富路。

早些年,张家品作为榕江县工业园区广源床垫厂的老板,厂里有十多名工人,一年可售出近九千张床垫,平均每张300元,如此生意,可算是风生水起。

虽然生活富足了、日子好过了,但张家品心里始终有一个结——家乡大塘村地理环境优越,适合茶叶生长,应该在此发展茶产业。

2016年,经过了几番慎重的考虑,张家品决定放下自己的事业,和乡亲们一起踏上脱贫攻坚的征程。他回到村里竞选村委会主任,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你好好的生意不做,非得去趟这个浑水,你这个老板当得不挺幸福的吗?”张家品告诉记者,当家人得知返村竞选村委会主任后,百思不得其解,纷纷劝道。



“能够为乡亲们办实事,就是最幸福的事。”张家品初衷如此,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后更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带上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

为打造大塘村的特色产业,张家品时常利用农闲时间,奔波在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活跃在五个自然寨召开“院坝会”“坝坝会”,认真听取乡亲们发展产业的意愿,共同为乡村产业出谋划策。

2023年,张家品做好“头雁”表率,在大塘村推行“反租倒包”发展模式,依托“党支部+村集体公司+龙头企业”组织方式,主动承包100余亩“茶山”种植青白茶,带动其他群众一起建成了436亩的白茶种植示范基地。

“有了茶厂,一亩茶怎么都能卖几千块钱,我们很感谢他。”大塘村村民欧大章在张家品的带动下,不仅积极参与村里茶产业基地的发展,还在自家山地种植了70余亩茶叶;对张家品的评价,他更是赞不绝口,“张支书人实在、吃得苦、有想法,跟着他干有盼头。”



期间,主动邀请农业技术部门专家到基地开展培训,广泛邀请茶商老板到茶园参观、交流,千方百计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400余亩茶园,采摘的茶叶预计能加工成3000余斤干茶,产值达200余万元。”张家品表示,除了每年开展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外,在采摘期间更能带动周边及本村在家劳动力就业300余人,有效促进群众每年人均增收0.5万余元。

为汇聚群智群力,张家品还通过组建大塘村“百家群”,汇集本村群众、在外务工人员和乡贤力量,为乡村发展赋能;除了经常利用微信线上和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联络感情外,还利用春节和清明祭祖时,积极邀请本村乡贤召开座谈会,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群众。”作为崇义乡人大代表,一直以来,张家品通过“走、看、问、想”等方式履行代表职责,倾听民意、为民发声,解决“急难愁盼”,他说,“接下来,将持续激发干事激情,带头干事创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家乡父老增收创收、致富奔康。”

“头雁”领航“群雁”随,人才振兴产业兴。如今,像张家品一样的人大代表、致富能人在崇义乡不断涌现,他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乡村振兴持续赋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崇义乡各级代表充分展现了人大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脱贫户纷纷加入到了产业发展的队伍中,为家乡发展赋能。” 崇义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杨斌表示,下一步,崇义乡将持续发扬人大代表“先行先试”精神,在全乡内当好“领头雁”,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