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四个强化”激活人大代表履职新动能
为充分调动和激发人大代表履职新动能,提升为民服务实效。近年来,石阡县人大常委会始终秉承为民服务理念,主动作为、创新创优,以“四个强化”不断探索代表履职新方法、新路径,有效推动人大代表履职工作提质增效,为县域内经济建设赋能添翼。
强化自身建设,履职有“底气”。人大代表直接肩负着选民的重托,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加强人大代表自身教育,提升专业素养尤为重要,石阡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建立代表学习培训机制,坚持线上通过学习强国、干部在线、贵州网院、微信公众号、代表工作群等平台开展常态化学习,线下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集中培训,着力培养会学习、会调研、会沟通、会思考、会审议、会建言的全能型人大代表。近两年来,石阡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到延安、西柏坡等地集中学习培训2期,参训代表120余人次,同时邀请专业人士到县内开展培训3期、参训300余人次,组织交流座谈学习9场次。通过学习提升,代表们履职更得心应手,组织调研城镇管理、城区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情况、民办教育、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民生工作16次,形成代表建议案11起,政府落地解决11起。
强化阵地建设,履职聚“人气”。人大代表“阵地”是贴近选民的心灵窗口,是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近年来,石阡县人大常委会始终自觉坚持按照县委工作重点来开展工作,坚持重要工作事前向县委请示和事后报告制度,积极主动依靠和争取县委对人大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持续推进全县“代表联络站”、“代表议事厅”和“代表之家”等阵地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代表联系选民制度,有计划开展集中学习、接待选民、视察调研等代表活动。同时,健全“接待群众”机制,每月不少于1次接待群众,代表们认真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汇聚民心,打造了“固定与流动”交互融合的意见建议倾听模式,架起了人大代表和群众的“连心桥”,不断增进民生福祉。2024年来已通过“代表联络站”、“代表议事厅”和“代表之家”阵地接待群众80余次,收集社情民意123条,协调解决问题85个,开展代表履职培训4次,组织代表集中学习18场次。
强化社情民意,履职接“地气”。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意,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是新时代对人大代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石阡县人大常委会通过抓实代表学习培训,提高了代表素质为着力点,不断增强了代表知政、议政、督政能力。坚守初心,让人大代表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用担当作为来检验对群众的真诚热爱。充分发挥代表们来自群众、植根群众优势,常和群众拉家常,听心里话,及时了解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做好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注重方法,坚持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解决问题,帮助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提高群众满意度。收集民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特殊优势,鼓励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并积极回复建议措施,维护群众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24年,通过“选民接待日”、“人大代表走访联系选民制度”累计走访联系选民200余人次,收集诉求30余条,解决合理诉求25条,推动了第三高中体艺馆、第二小学人行天桥、第三初中项目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全力助推石阡县人大工作走实走深。
强化依法监督,履职添“硬气”。石阡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进方式、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监督职能作用,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政府“民生实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职能作用。围绕“四新”“四化”、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主管部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进行监督,督促职能部门做到有开展、有进展、有回音、有着落,提升为民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近年来,陆续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停车场、充电桩、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建设、村庄绿化等民生实事30余件,真正成为项目决策的参与者、项目实施的推动者,践行好全过程人民民主。
从“心”出发,用情履职。石阡县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强化代表履职培训,增强代表责任意识,架起人大代表与选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打通联系基层“神经末梢”,使群众“小诉求”得到“快效应”,让民声民意成为推动人大工作提质增效的源头活水。(供稿:石阡县人大办 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