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30万人的饮水安全│黔西市与百里杜鹃管理区携手打造附廓水库饮用水源保护人大代表联合联络站
站在附廓水库边,抬眼望去,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清澈透明,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清晰地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
附廓水库地处黔西市和百里杜鹃管理区交界处。该水库不仅是周边的重要水源地,更是黔西市城区三十万人口的主要饮用水源,水质的好坏,直接关乎群众的生活质量。
为守护这一珍贵水源,黔西市与百里杜鹃管理区齐心协力,共同设立了附廓水库饮用水源保护人大代表联合联络站,一场众志成城的守护行动已然拉开帷幕。
常态化管护,见证饮用水源之变
午饭后,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乡人大主席、联合联络站站长刘一在附源村走访途中,偶遇正在打扫卫生的王大娘。
“刘代表,这水库如今是越来越干净了,瞧着心里就舒坦。”王大娘笑着说,“作为居住在水库附近的群众,现在大家都自觉地爱护环境卫生,生怕对水源造成污染。”
“是啊,王大娘,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联络站的代表们一直在为保护水库环境而不懈努力呢。”刘一回应道。
“以前可没这么好,现在变化可真大。”王大娘感慨道。
“自从成立了这个联合联络站,我们做了诸多工作。不但加强了对水库的监管,还积极推进环保宣传,提升大家的环保意识。”刘一介绍道。
“能为老百姓守好优质水源,这是联合联络站建立的初衷;工作能得到群众支持,则更加坚定了我们守护水源的决心。”在与王大娘的交谈中,刘一深切感受到了群众对水库环境变化的欣喜。
“高代表,你们日常都主要做些什么呢?”
“我们每天都会到水库周边查看,检查有无污染水源的情况,比如垃圾乱丢、污水排放等。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毕节市人大代表高焕洁是联合联络站中的一员。
“起初,有些村民不太理解我们的工作,觉得我们多管闲事。但通过我们不断地宣传和沟通,现在大家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了,并且主动加入水源保护中来。”高焕洁还说。
“以前水库边上偶尔会有垃圾,现在都看不到了。这些代表们真的很负责,我们也应该一起保护好我们的水源。”王大娘说。
规范化建设,创新打造履职平台
今年4月,为保护附廓水库这一珍贵水源,黔西市与百里杜鹃管理区携手打造了附廓水库饮用水源保护人大代表联合联络站,办公地点设在百里杜鹃金坡乡附源村。
联合联络站占地40平方米,设有办公、接待群众、学习阵地等区域,按照标准化建设、示范化引领、制度化运行要求进行建设。
标准化建设为代表们提供了良好的履职阵地。联络站实现了代表信息、组织机构、工作职责等“六公开”,让群众对代表的工作一目了然。同时,代表网上联络站和进站代表二维码全覆盖,方便群众随时随地与代表联系。
走进联络站,墙上清晰展示着代表们的信息和工作职责。“现在有了这个联络站,群众找代表反映问题方便多了。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联系到代表。”刘一说。
示范化引领拓宽了代表履职渠道。19名来自黔西市、百里杜鹃的人大代表作为驻站代表,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公示照片及联系方式,让群众能够根据需要提出诉求和建议,真正打通了水源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公示我们的信息,让群众更加了解我们,也让我们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我们会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保护水源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永潮是附源村群众,又是仁和乡人大代表,还是联络站工作队伍中的一员。
制度化运行增强了代表履职实效。联络站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包括站长工作职责、代表联系群众以及社情民意收集办理工作等制度。这些制度为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确保代表能够更有效地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诉求。
“有了这些制度,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也更有成效。”陈永潮接着说,“我们会按照制度要求,定期接待群众,收集社情民意,然后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推动问题的解决。”
高效化运行,推动保护迈上新高度
联合联络站在运行过程中,大胆创新制度,充分发挥联络站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体系。
制度制定完善,联动民心。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增强了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驻站代表积极反映群众意见,监督政府工作,推动政策落实。
信息资源互通,共办民事。联合联络站为代表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黔西市人大与百里杜鹃管理区人大的协同配合。信息互通保障了联络站高效有序运行,及时发现和解决水库水源保护中的问题和困难。
自联合联络站建立以来,人大代表深度参与,汇聚民智,水库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地共同谋划推动了一批水库保护项目的实施。驻站代表们轮值接待群众,累计联系走访群众230余人次,共解决污水收集管道破损、垃圾清运不及时等问题10个。同时,还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今,附廓水库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们逐渐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习惯,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水库周边环境的维护。
保护附廓水库,就是保护数十万群众的生命之源。“联合联络站的成立,促进了水源保护的异地联动,打破了工作开展的地域壁垒,实现了优质项目共享共建。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各方的联动合作,共同守护好这一方清水。”刘一表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