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4年3月26日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
贵州省卫生厅厅长 何崇远
省人大常委会: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报告我省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政府加强领导,认真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一九八九年《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法》)颁布以后,我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本法的宣传贯彻工作。省政府办公厅以黔府办发〔1990〕33号文下发了“关于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宣传,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依法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各市(州、地)、县(市、区)政府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就《传染病法》的宣传贯彻做了具体的安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把贯彻执行《传染病法》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尤其是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疫情后,各级政府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贯彻《传染病法》,落实以非典防治为重点的各种传染病防治措施,依法行政,有力地保障了我省防治非典工作,全省取得了无一例经确诊的非典病例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二)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和疾控机构建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省开展了卫生三项建设,重点对县(市、区)防疫站和乡(镇)卫生院予以加强。2002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完成省、地、县疾控机构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投入1亿多资金改善疾控机构工作用房和实验室设备。
(三)培训、组建监督执法队伍。为了做好《传染病法》的监督执法工作,省卫生厅经过培训和考核,聘任了传染病监督员,不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2002年以后,随着卫生监督体制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相当一批传染病监督员已安排至卫生监督所,按照统一执法的要求,从事卫生监督工作。
各地(州、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也通过培训和考核,聘任了1300余名传染病管理检查员,促进了全省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依法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在《传染病法》颁布初期,我省各级医院疫情漏报问题比较严重,为此,各地重点抓了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医院疫情漏报率由1989年的25%降到1993年的4.4%,近几年一直控制在2%左右。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乡(镇)卫生院和个体医疫情报告管理,全省乡镇卫生院每月的零缺报率逐年下降,已从1996年的40%降为1998年后的15%以下。
为了加强疫情报告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于2002年建成了国家疫情信息报告网络,实现了省、市(州、地)、县(市、区)疫情报告网络化管理。
(五)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管理。根据《传染病法》和有关配套法规,重点加强了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监督管理。最近几年,我省进一步加强血液和血制品管理,建设各市(州、地)血站,普及无偿献血。
(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条件。全省每年组织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文明村寨活动和经常性以清理垃圾、灭蝇灭蚊灭鼠、灭蟑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城市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管理。同时,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最近几年每年改水受益人口70—80万人,改厕覆盖20—30万户,使农村卫生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七)积极采取措施,开展重点传染病控制工作。一是按照《传染病法》关于“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的规定,积极推行儿童计划免疫,我省于1990年和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县和乡为单位,四苗接种率达85%的目标。由此,使相应的儿童传染病即麻疹、百日咳、白喉每年比开展计划免疫前减少发病50万余例,减少死亡5500余人,脊髓灰质炎已于2000年消灭。同时,通过开展健康教育,逐步推广非计划免疫的疫苗接种。二是根据《传染病法》关于对甲、乙、丙三类传染病预防控制要求的规定和我省实际,重点对甲、乙类传染病开展监测工作,分别病种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在丙类传染病流行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在甲类传染病流行或乙类传染病局部较大范围流行时,依照《传染病法》的规定,报请政府批准后,在疫区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通过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防治,我省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由“八五”期间的每年500/10万以上降到“九五”期间的300/10万。最近几年,因法定报告传染病增加(主要是肺结核),传染病总发病率比“九五”期间略高,为330-380/10万之间,但各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无明显上升,多保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
二、我省主要传染病流行情况
建国后,我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气候、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省传染病控制工作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最近几年,我省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仍然很高,肠道、呼吸道及虫媒等传染病暴发疫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2003年,各市(州、地)报告法定传染病22种共142765例,发病率380.05/10万,是全国平均发病水平192.18/10万的1.97倍。2003年8月,卫生部致函贵州省人民政府,指出:近年来,你省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居于全国各省区市的前列,部分传染病持续高居全国首位。这充分说明了我省传染病流行的严峻形势。
我省几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如下: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至今无确诊病例。我省有大量人口流动,存在着从外省输入的危险。且非典来源至今不十分清楚,与我省毗邻的广西,已从鼠类检出非典抗体,而我省对鼠类的调查才开始,情况不明,也存在野生动物传播的可能。
2、伤寒副伤寒,10年来发病率一直处于全国首位。2003年发病17771例,发病率为47.3/10万,病例数约占全国病例的1/4。
3、霍乱,自1994年发生暴发流行以来,连续10年都有病例发生。1998年全省发生了大范围霍乱流行,疫情波及9个市(州、地)43个县(市、区),共报告病例2803例,死亡71例,发病率8.07/10万,居全国首位;1999年以后虽逐年减少,但霍乱一旦输入,随时都有暴发流行的可能。
4、麻疹,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全国大部份省区已将麻疹年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仅有西部6个省区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我省近年一直处于30/10万左右,居全国首位。
5、脊髓灰质炎,曾属全国高发省份之一,2000年10月与全国同步实现无脊灰的目标。但是,部分国家尤其是毗邻我国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至今仍有脊灰流行,我国也发现了脊灰疫苗变异病毒导致的病例,这些对于我省保持无脊灰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维持无脊灰状态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控任务仍十分艰巨。
6、乙脑,近三年发病率居全国首位。全国乙脑发病率平均在1/10万以下,我省波动在5-7/10万之间,主要发生在1-10岁儿童,1—10岁儿童发病率约占发病总数的80%。
7、肝炎,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2003年发病数26999例,发病率从2000-2002年的58-65/10万上升到71.87/10万,死亡率0.11/10万,防治工作十分繁重。
8、鼠疫,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2000年,黔西南州兴义市发生我省历史上从未有过记载的鼠疫暴发流行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病例发生,2002年的病例距兴义市区仅5公里。2003年发现一例人间病例,并在鼠间监测到疫情。
9、艾滋病,感染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截止2003年12月31日,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77例,死亡32例。感染者分布全省9个市(州、地)54个县(市),在一些地区呈较高聚集性,疫情有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今年1月即检出49例,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1000例。
10、肺结核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全省结核患病率699/10万,其中涂阳患病率186/10万。推算全省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5万人,其中菌阳患者7万人,每年新发生肺结核5.4万人,发病率居全国之首。
11、麻风病,属全国3个高发病省(区)之一。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通过了部级或省级考核验收,而我省只有38个县基本达到消灭麻风标准,其中仅有27个县通过了省级专家组验收(其中9个县达标后反弹),尚有近70%的县未达标,差距仍然很大。
三、我省传染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我省传染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从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看,我省的自然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肠道等传染病病菌的生长繁殖,加之广大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群众卫生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导致传染病发病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此外,由于我省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地表水和地下水相通,大量受到污染带菌的地表水渗入地下,很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
二是少数地方和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及传染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把传染病防治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中来考虑,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得不好。
三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卫生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以罚代管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卫生执法监督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基层卫生组织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基本工作条件缺乏、人力不足、人员素质较差,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制约了防治工作。
五是由于我省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尤其是县级疾控部门的传染病监测设备及经费缺乏,相当多的机构和人员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应急处理疫情的能力不强,影响了对传染病监测工作的开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已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我们将严格按照《意见》的要求,加强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地市级传染病院和县医院传染病区的建设;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使疾病控制工作逐级落实到基层。对传染病防治和重大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解决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传染病控制、计划免疫等工作经费。针对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将按照卫生部《关于开展在职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各级疾控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疾病控制工作在基层的落实。
(二)提高全社会对公共卫生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卫生事业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的决定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精神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结合部门职能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公众的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传染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控,加强自我防护工作。
(三)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监测队伍建设,在机构改革中调整、充实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能力,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加强综合性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村寨活动,继续加强城市饮用水的监督管理,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和推广沼气池等项工作,改善城乡基础卫生条件。同时,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促成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以重点传染病为重点,全面抓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鼠疫防控: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鼠疫控制预案》,进一步加强在兴义、安龙两市县设立的国家级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及时处理疫情。同时,对各地兴建的大型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开工前后的卫生学监测评价,为建设单位拟订库底清理等预防措施,防止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因生态改变而蔓延传播。
——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包括伤寒、甲型肝炎、痢疾的防控:拟采取以针对传播途径为主导措施的综合防治。重点是加强《传染病法》和《食品卫生法》监督执法,防止水型和食物型暴发流行。同时要加强传染源筛查,重点是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体验。对易感人群将通过扩大健康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
——结核病防控:今年我省将有84个县实施世行贷款、英国赠款和日本援助的“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免费检查、治疗传染性肺结核和重症肺结核病人,我们将通过检查、督导、培训、评估等措施,促进各县结核控制工作健康发展。
——麻疹防控:我省去年已开始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加速麻疹控制与加强常规免疫服务项目”,今年将全面推开,省政府已要求各地卫生、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已解决全省统一制发接种证和购买一次性注射器配套费用,为项目实施创造了条件。预计通过四年的项目实施,可以将麻疹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并进一步改善计划免疫工作。
——乙型脑炎防控:针对乙脑疫苗接种率低的问题,我们正在制订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计划。目前因所需经费太大不能在全省实行,计划首先在铜仁、毕节、遵义、黔东南等高流行区开展健康教育促进乙脑疫苗接种。
——艾滋病防控:加强监测、控制工作。同时,通过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艾滋病综合示范社区”项目和联合国儿基会等国际组织支持的艾滋病合作项目,探索防治经验,逐渐推广,扩大防治覆盖面。
我们将把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我省传染病高发病率降下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贵州省卫生厅厅长 何崇远
省人大常委会: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报告我省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政府加强领导,认真宣传贯彻有关法律法规。一九八九年《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法》)颁布以后,我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本法的宣传贯彻工作。省政府办公厅以黔府办发〔1990〕33号文下发了“关于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宣传,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依法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各市(州、地)、县(市、区)政府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就《传染病法》的宣传贯彻做了具体的安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把贯彻执行《传染病法》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尤其是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非典疫情后,各级政府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贯彻《传染病法》,落实以非典防治为重点的各种传染病防治措施,依法行政,有力地保障了我省防治非典工作,全省取得了无一例经确诊的非典病例的阶段性重大胜利。
(二)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和疾控机构建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省开展了卫生三项建设,重点对县(市、区)防疫站和乡(镇)卫生院予以加强。2002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完成省、地、县疾控机构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投入1亿多资金改善疾控机构工作用房和实验室设备。
(三)培训、组建监督执法队伍。为了做好《传染病法》的监督执法工作,省卫生厅经过培训和考核,聘任了传染病监督员,不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2002年以后,随着卫生监督体制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相当一批传染病监督员已安排至卫生监督所,按照统一执法的要求,从事卫生监督工作。
各地(州、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也通过培训和考核,聘任了1300余名传染病管理检查员,促进了全省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依法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在《传染病法》颁布初期,我省各级医院疫情漏报问题比较严重,为此,各地重点抓了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医院疫情漏报率由1989年的25%降到1993年的4.4%,近几年一直控制在2%左右。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乡(镇)卫生院和个体医疫情报告管理,全省乡镇卫生院每月的零缺报率逐年下降,已从1996年的40%降为1998年后的15%以下。
为了加强疫情报告工作,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于2002年建成了国家疫情信息报告网络,实现了省、市(州、地)、县(市、区)疫情报告网络化管理。
(五)依法加强对医疗机构消毒和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管理。根据《传染病法》和有关配套法规,重点加强了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监督管理。最近几年,我省进一步加强血液和血制品管理,建设各市(州、地)血站,普及无偿献血。
(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条件。全省每年组织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文明村寨活动和经常性以清理垃圾、灭蝇灭蚊灭鼠、灭蟑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城市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管理。同时,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最近几年每年改水受益人口70—80万人,改厕覆盖20—30万户,使农村卫生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七)积极采取措施,开展重点传染病控制工作。一是按照《传染病法》关于“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的规定,积极推行儿童计划免疫,我省于1990年和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县和乡为单位,四苗接种率达85%的目标。由此,使相应的儿童传染病即麻疹、百日咳、白喉每年比开展计划免疫前减少发病50万余例,减少死亡5500余人,脊髓灰质炎已于2000年消灭。同时,通过开展健康教育,逐步推广非计划免疫的疫苗接种。二是根据《传染病法》关于对甲、乙、丙三类传染病预防控制要求的规定和我省实际,重点对甲、乙类传染病开展监测工作,分别病种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在丙类传染病流行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在甲类传染病流行或乙类传染病局部较大范围流行时,依照《传染病法》的规定,报请政府批准后,在疫区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通过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防治,我省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由“八五”期间的每年500/10万以上降到“九五”期间的300/10万。最近几年,因法定报告传染病增加(主要是肺结核),传染病总发病率比“九五”期间略高,为330-380/10万之间,但各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无明显上升,多保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
二、我省主要传染病流行情况
建国后,我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气候、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省传染病控制工作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最近几年,我省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仍然很高,肠道、呼吸道及虫媒等传染病暴发疫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2003年,各市(州、地)报告法定传染病22种共142765例,发病率380.05/10万,是全国平均发病水平192.18/10万的1.97倍。2003年8月,卫生部致函贵州省人民政府,指出:近年来,你省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居于全国各省区市的前列,部分传染病持续高居全国首位。这充分说明了我省传染病流行的严峻形势。
我省几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如下: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至今无确诊病例。我省有大量人口流动,存在着从外省输入的危险。且非典来源至今不十分清楚,与我省毗邻的广西,已从鼠类检出非典抗体,而我省对鼠类的调查才开始,情况不明,也存在野生动物传播的可能。
2、伤寒副伤寒,10年来发病率一直处于全国首位。2003年发病17771例,发病率为47.3/10万,病例数约占全国病例的1/4。
3、霍乱,自1994年发生暴发流行以来,连续10年都有病例发生。1998年全省发生了大范围霍乱流行,疫情波及9个市(州、地)43个县(市、区),共报告病例2803例,死亡71例,发病率8.07/10万,居全国首位;1999年以后虽逐年减少,但霍乱一旦输入,随时都有暴发流行的可能。
4、麻疹,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全国大部份省区已将麻疹年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仅有西部6个省区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我省近年一直处于30/10万左右,居全国首位。
5、脊髓灰质炎,曾属全国高发省份之一,2000年10月与全国同步实现无脊灰的目标。但是,部分国家尤其是毗邻我国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至今仍有脊灰流行,我国也发现了脊灰疫苗变异病毒导致的病例,这些对于我省保持无脊灰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维持无脊灰状态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防控任务仍十分艰巨。
6、乙脑,近三年发病率居全国首位。全国乙脑发病率平均在1/10万以下,我省波动在5-7/10万之间,主要发生在1-10岁儿童,1—10岁儿童发病率约占发病总数的80%。
7、肝炎,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2003年发病数26999例,发病率从2000-2002年的58-65/10万上升到71.87/10万,死亡率0.11/10万,防治工作十分繁重。
8、鼠疫,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2000年,黔西南州兴义市发生我省历史上从未有过记载的鼠疫暴发流行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病例发生,2002年的病例距兴义市区仅5公里。2003年发现一例人间病例,并在鼠间监测到疫情。
9、艾滋病,感染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截止2003年12月31日,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77例,死亡32例。感染者分布全省9个市(州、地)54个县(市),在一些地区呈较高聚集性,疫情有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今年1月即检出49例,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1000例。
10、肺结核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全省结核患病率699/10万,其中涂阳患病率186/10万。推算全省现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5万人,其中菌阳患者7万人,每年新发生肺结核5.4万人,发病率居全国之首。
11、麻风病,属全国3个高发病省(区)之一。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通过了部级或省级考核验收,而我省只有38个县基本达到消灭麻风标准,其中仅有27个县通过了省级专家组验收(其中9个县达标后反弹),尚有近70%的县未达标,差距仍然很大。
三、我省传染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打算
我省传染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从传染病的流行规律看,我省的自然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肠道等传染病病菌的生长繁殖,加之广大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群众卫生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导致传染病发病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此外,由于我省的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地表水和地下水相通,大量受到污染带菌的地表水渗入地下,很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
二是少数地方和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对防治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及传染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把传染病防治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中来考虑,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得不好。
三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卫生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有权无责、以罚代管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卫生执法监督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基层卫生组织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基本工作条件缺乏、人力不足、人员素质较差,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制约了防治工作。
五是由于我省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尤其是县级疾控部门的传染病监测设备及经费缺乏,相当多的机构和人员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应急处理疫情的能力不强,影响了对传染病监测工作的开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已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我们将严格按照《意见》的要求,加强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地市级传染病院和县医院传染病区的建设;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使疾病控制工作逐级落实到基层。对传染病防治和重大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解决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传染病控制、计划免疫等工作经费。针对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将按照卫生部《关于开展在职卫生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各级疾控工作人员的素质,保证疾病控制工作在基层的落实。
(二)提高全社会对公共卫生事业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卫生事业列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的决定和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精神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结合部门职能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公众的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传染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控,加强自我防护工作。
(三)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监测队伍建设,在机构改革中调整、充实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能力,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加强综合性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村寨活动,继续加强城市饮用水的监督管理,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和推广沼气池等项工作,改善城乡基础卫生条件。同时,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促成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根据我省实际情况,以重点传染病为重点,全面抓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鼠疫防控: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鼠疫控制预案》,进一步加强在兴义、安龙两市县设立的国家级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及时处理疫情。同时,对各地兴建的大型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开工前后的卫生学监测评价,为建设单位拟订库底清理等预防措施,防止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因生态改变而蔓延传播。
——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包括伤寒、甲型肝炎、痢疾的防控:拟采取以针对传播途径为主导措施的综合防治。重点是加强《传染病法》和《食品卫生法》监督执法,防止水型和食物型暴发流行。同时要加强传染源筛查,重点是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体验。对易感人群将通过扩大健康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
——结核病防控:今年我省将有84个县实施世行贷款、英国赠款和日本援助的“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免费检查、治疗传染性肺结核和重症肺结核病人,我们将通过检查、督导、培训、评估等措施,促进各县结核控制工作健康发展。
——麻疹防控:我省去年已开始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加速麻疹控制与加强常规免疫服务项目”,今年将全面推开,省政府已要求各地卫生、教育部门通力合作,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已解决全省统一制发接种证和购买一次性注射器配套费用,为项目实施创造了条件。预计通过四年的项目实施,可以将麻疹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并进一步改善计划免疫工作。
——乙型脑炎防控:针对乙脑疫苗接种率低的问题,我们正在制订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计划。目前因所需经费太大不能在全省实行,计划首先在铜仁、毕节、遵义、黔东南等高流行区开展健康教育促进乙脑疫苗接种。
——艾滋病防控:加强监测、控制工作。同时,通过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的“艾滋病综合示范社区”项目和联合国儿基会等国际组织支持的艾滋病合作项目,探索防治经验,逐渐推广,扩大防治覆盖面。
我们将把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事来抓,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我省传染病高发病率降下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