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 中国钛
![]() |
为“共和国之最”添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钛专家云集遵义,让遵义钛厂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倒U型还原——蒸镏五吨联合炉制取海绵钛工艺设备研究”淘汰了1.7吨、3吨海绵钛炉,钛年产能力从800吨增加到2000吨,我国海绵钛生产能力突破2000吨大关,这一生产能力跨越整整二十多年。2000年胥力出任遵义钛厂厂长,他与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钛业人立志将2000吨作为新起点,5000吨作为新目标,在国家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下,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里,加快遵义钛业在我国海绵钛工业的发展。
2002年3月胥力提出了利用原厂房场地新增千吨海绵钛生产规模的设想,经过充分论证后设想变成了现实,不到半年时间,筹资仅1700万元的新增千吨海绵钛工程于8月8日建成投产,这在我国海绵钛建设史上开创了投资最少、周期最短、见效最快的奇迹。2002年、2003年海绵钛实际年产量已超过3000吨,标志着我国海绵钛工业在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后突破了3000吨大关。2000吨到3000吨的跨越大大缩短了时间周期,遵义钛业的规模实现了“三级跳”,这表明胥力厂长提出的“在改革中发展,在突破中进步”的战略思路已初见成效。
科技创新展宏图
2001年3月1日,遵义钛厂依靠自身科技实力研制开发的“倒U型还原蒸馏8吨联合炉工艺”生产出我国第一炉8吨炉海绵钛产品,掀开了我国海绵钛生产史上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海绵钛生产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5月11日,国家经贸委将“8吨炉工艺”列为2001年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在能够生产海绵钛和具备完整钛工业体系的几个国家中,只有我国和日本具备8吨炉工艺生产技术。
海绵钛8吨炉工艺的试产成功,不但为实现年产5000吨生产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增加了海绵钛单炉产量,生产周期相对缩短,能耗降低,成本指标进一步优化,养活扩产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凸现,对于发展我国海绵钛工业以及形成规模态势,增强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谁持彩练当空舞
2001年6月18日国家计委将“遵义钛厂年产5000吨级的海绵钛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列为西部专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专家们认为钛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兵器、化工、冶金、能源、交通、建筑、医药等众多领域。钛被誉为“第三金属”,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因此,实施5000吨/年海绵钛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为我国发展万吨级钛厂起到了示范作用。该项目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和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
2003年7月30日,5000吨海绵钛项目隆重奠基,我国几代钛业人的夙愿终于实现了。2004年7月5000吨海绵钛项目将竣工投产,届时,遵义钛业的海绵钛生产规模将达到6000吨。
“谁持彩练当空舞。”2000年遵义钛业摘掉6年亏损帽以来,生产经营已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01年12月28日遵义钛厂被授予“1998—2000年度贵州省有突出贡献国有企业称号”。2002年胥力被授予“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 2003年5月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胥力及遵义钛业全体员工在成绩荣誉面前没有骄傲、没有停滞不前,决心以创新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巩固我国在世界上的第五大钛工业生产国的地位,发挥公司生产工艺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业的优势,努力去实现遵义钛业的跨越式发展。
扬帆起航吧,中国钛工业!
来源:《人大论坛》2003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