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李昌琪:代表有届 初心永恒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3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黔西南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昌琪,退休20余年以来,身体依旧硬朗,人退心不退,始终心系家乡、心系黔西南的发展。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他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为脱贫攻坚尽心竭力,谱写了一曲晚霞映红天的壮丽人生之歌。

  他说,人大代表的届别有期限,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不能变。

 

  痴心不改 逐梦前行

  从大山走来,李昌琪深知贫困山区群众的疾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他人生的夙愿,发展经济,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用脚步丈量着黔西南州的山山水水。光阴荏苒,60余年间,他始终以对党的赤诚之心、对人民的公仆情怀,投入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与爱戴。他经常进村入户,在农村访贫问计,到企业调研座谈,足迹遍布黔西南州的山山水水,探索民族地区发展之路。他说:“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要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抢抓先机,我们等不起、慢不得。”

  2015年,李昌琪主动请缨,当上晴隆县长流乡政府“民意调查·精准扶贫” 顾问、溪流村“名誉书记”。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任扛在肩上,在他倡导下,晴隆县长流乡大力发展经济,硬化通村柏油路、水泥路,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农村党支部建设。做活“辣木、茶、果、蔬、烟、核桃”六大特色产业文章,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扶贫效益同步发展。面对破旧的村民居住环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他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破解经济发展难题,让老百姓得实惠。

  在长流乡他算了一笔账,一户农民,种植3亩烤烟,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村民辛辛苦苦忙活一年,就可以稳步增加收入,脱贫就有了希望。他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烤烟种植,不少人家告别了贫困。

  弹指一挥间,他工作60余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时时处处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经常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以赤子之心回报桑梓。他在贫瘠的土地上破局开路、耕耘坚守,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夕阳无限好 落霞尚满天

  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作出“干部回乡·助力小康”的决策部署。在李昌琪的动员下,黔西南日报社退休干部胡顺许、晴隆县政协原副主席刘凡富等8名退休老干部组建了长流乡精准扶贫驻村服务团,9名平均年龄68岁的老干部,踏上了助推家乡发展的道路。长流乡是黔西南州较为边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苗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8%。由于历史、地理等自然原因制约,全乡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比较深。

  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李昌琪以共产党人的质朴情怀,以对长流乡亲父老最真挚的情感,不遗余力帮扶长流乡发展尽心竭力,回报这片土地。

 

李昌琪(左三)率服务团在长流乡辣木基地调研。

  有人问李昌琪,这么大年纪为何还要回到家乡参与扶贫?李昌琪说:“是党培养我走上工作岗位,现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需要我。作为老党员,我要响应党的号召。我在长流生活20年,是这里的粮食、这里的水把我养大成人,退休后我生活得很好,但是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还没有摆脱贫困,心里不安,我有责任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再做点事。”

 

  殚精竭虑 共谋发展

  进驻长流乡后,李昌琪一行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先后到溪流、长流、虎场、凤凰等7个行政村,召开座谈会、进行个别走访,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用5年时间办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一是发展经济,让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二是硬化村级公路,方便群众出门;三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对老百姓的房子进行改造;五是建好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他把工作重心摆在项目督促跟踪服务上,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结合长流乡气候、土壤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引导杨寨、虎场、凤凰、长流、溪流5个村重点发展烤烟、薏仁米、核桃等产业;沿光照湖两岸,在属低海拔河谷地带的兰田、双龙、溪流3个村发展红橙、脐橙等精品水果,以及食药两用的速生新品种——辣木。

  谈起种植辣木,长流乡农民李小海娓娓道来——

  “服务团的老干部们经验足、知识丰富,他们的指导就像一盏指路明灯,让我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有了奔向幸福的希望。发展辣木种植后,家庭收入越来越高,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红火,非常感谢扶贫工作队的领导。”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滔滔的北盘江水激荡着盘江儿女挑战贫困、发展经济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大踏步阔步向前。

  长流乡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此,李昌琪和服务团成员多次前往六盘水市调研,邀请投资商到长流乡搞旅游开发。

  李昌琪的诚意深深打动了客商,表示愿意投资开发仙仁屯旅游景点,助推长流经济发展。李昌琪还动员、鼓励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虎场村中白组外出务工人员刘勇等三人,分别从云南、福建返回故乡,合伙投资100余万元,于2015年12月8日破土动工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的犇犇养牛场,目前已建成年存栏百余头肉牛的基地,带动30余户贫困群众就业。养牛场与农户合作种草养畜,带动大批农户种草养牛,迈上致富之路。

  “我要响应党的号召,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的心愿。”李昌琪感慨良多。

  “服务团来以后,长流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帮助我们不仅从物质上脱贫,更从精神上思想上脱贫。”谈起老党员李昌琪返乡参与扶贫、发展经济带来的变化,长流乡党委书记李秀松如是说。

  盘江晚霞欢歌唱,一片丹心系故乡。这是一种“乡愁”,一种无法割舍的家乡情结。李昌琪正是以他独有的一种“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质朴情怀,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忠实践行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时的铮铮誓言,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