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漫山竹林变成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丨全国人大代表、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昌芹
我叫杨昌芹,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也是一名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
2007年,作为印江民族职业学校的学生代表,我来到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跟随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陈文兰学习竹编。 一件件精美的竹编工艺品,让我立即喜欢上了赤水竹编这门技艺。赤水竹编是一门复杂而枯燥的技艺,一件成品要经过20多道工序,竹片要处理成细如头发、比纸片还薄的竹丝,而编织时,一坐就是一整天,重复着枯燥的程序,特别地难熬。
今年杨昌芹带到北京的《同心共筑中国梦》 杨柳 摄
心中那份喜爱,让我克服了种种困难,工艺技术也不断精进。在平面竹编基础上,我也摸索出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也让大众对竹编工艺有了新的认识,打开了市场大门。
2012年,我争取到创业贴息贷款,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并申请了国内国际商标。自己的小作坊也开始实行公司化运营,竹编制作和销售也有了规范的管理,业绩越来越好,现在公司年产值达1000万元,年销售达600多万元。
上海大学非遗回访活动走进赤水竹编体验中心 赤水文化馆 供图
公司员工家境都不富裕,大多是留守妇女,还有一些是残疾人,靠着学到的竹编手艺,逐渐走出了生活困境,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现在,员工每月工资最少也能拿3000元左右,最高还拿到了7000元。
我更忘不了乡亲们对我的帮助,在购买原材料时,市场价均价450元左右一吨的慈竹,而我按20元每根的均价收购,精心挑选品质上好的竹子,取中间部分用于竹编工艺,剩余部分,他们还可以拿去卖钱。同时,我还义务帮周边的群众接一些订单,这些订单要求的工艺不高、但需求量却很大,让乡亲们获益不少。目前,我们公司直接解决了周边100多名村民就业,还带动200多户贫困户依靠竹编实现脱贫增收。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向杨昌芹授牌 赤水市文化馆 供图
要让更多的乡亲们受益于竹编,关键是要把产业做大做强,让赤水竹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19年,我争取到项目资金,新建了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培训、研发设计、研学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同时,我还与国家林草局国际竹藤中心合作,在全国各地开展了10多轮培训,培训人数超过1000人,学员们不仅有我们周边的贫困群众和留守妇女,还有来自江西、广西、湖南等地,甚至来自非洲和南美洲的学员。
杨昌芹在教授学员传统竹编 杨柳 摄
极竹堂是我为自己的竹编产品注册的商标,这个商标时刻提醒着我,只有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才能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我希望和乡亲们共同努力,用勤劳的双手把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