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战“脱贫”,实干是“诀窍”丨绥阳县茅垭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何跃
我叫何跃,2019年2月我从绥阳县政府办调到茅垭镇担任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坚持记民情日志。笔记本上满满当当记录了关于开展脱贫攻坚进村入户、“两不愁三保障”政策落实、调度扶贫小额信贷、走访贫困群众、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的点滴。
“易地扶贫搬迁户籍已经全部迁移到安置社区,旧房拆除工作以及基本完成。”“这几个扶贫项目再不验收打款,我们就到县市上访!”“中坪村石鱼组群众的灌溉管道被洪水冲坏了,你得帮我们想想办法。”......翻开笔记本,在茅垭镇开展扶贫工作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开展扶贫工作,首先得摸清村情民况。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一整天、一个本子、一双球鞋、一顶草帽、一个水杯,用脚步丈量,用心观察,就是我熟悉村情民况的“诀窍”。
一池清水架起一座“连心桥”
2019年4月,记得刚到茅垭镇,就接到新乐村群众反映安全饮水项目还没处理的遗留问题,虽然自己没有分管这项工作,但作为茅垭镇党委明确分管脱贫攻坚的负责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原来新乐村2018年农村安全饮水补短板项目为,应修浆砌池结构水池17座,但项目实施时,由于技术指导不到位、运距较远、村里青壮劳动力少等客观原因,群众将浆砌池改为水泥砖灌浆,实际修建水池12座,导致实际与批复不一致,项目不能正常验收,验收款无法正常拨付,群众激愤起来,准备到县、市上访。
一线发现问题,一线办。为妥善处置遗留问题,我带领扶贫站、水务站负责人到项目点逐个勘测,详细了解运行使用与质量安全等情况,组建问题整改工作专班,对接上级部门帮助整改,经过20余天,项目终于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当年7月,群众拿到了应得的10.18万元项目尾款。
沟渠畅通 群众心通
“领导,为了中坪村石鱼组被洪水冲断灌溉管道一事,我们到镇里反映情况已经是第三趟了,马上要打田栽秧,这个问题无论如何得尽快解决。”路过办公室走廊,我就被5名年迈的群众叫住了。
听了群众述求,这事关乎民生,得尽快解决。我立即向党委书记汇报了情况,并进村了解相关情况。
被冲坏的灌溉沟渠仅材料费需要2万多元,而镇级财力薄弱,仅能力提供材料补助,安排不出人工资金。为此,我安排镇水务站、村干部研究,提出整改方案,反复和群众协商沟通,提出“政府补助材料、提供技术指导,群众投工投劳及后续管理”意见。
经过不懈努力,石鱼组村民自发组织投劳,同时还争取到两个单位的支持,通过半个月的维修,冲段一年的灌溉渠道终于连通,中坪村近500亩的良田灌溉得到妥善解决。群众心头疙瘩解开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帮助群众挪“穷窝”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关乎老百姓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而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无疑会让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实地摸清搬迁群众的入住及房屋构架,走最难走的道路,去最偏远的乡村,都不在话下。针对搬迁区域交通不便、住户分散、集中拆除难度大等实际问题,我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与旧房拆除同步、群众自行拆除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镇党委与群众们的支持。
在我的牵头主抓下,截至2020年4月,茅垭镇2018年度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06户409人全部挪出了“穷窝”,全面完成了搬迁入住以及户籍迁移、旧房拆除工作。
此外,在茅垭镇完成老旧房屋整治468户、为茅垭镇1030户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与干群共商解决问题13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110余件......
与其说干部带头啃“最硬的骨头”,不如说我的骨头“硬”,经得住“熬”。“掉皮掉肉不掉队,苦干实干加油干”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我经常这样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