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朝枢代表:千锤百炼锻银饰 永葆一颗工匠心
熊朝枢,男,是台江县第十八届的人大代表。
1997年7月初中刚毕业的他开始继承父亲的衣钵,为了把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发扬光大,他把自己的工作室1999年9月到浙江、2005年4月搬到凯里、2011年4月搬到海南。2019年3月,为响应国家“返乡创业”的号召,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九摆村活动室里。2021年11月初,他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商标,成立银饰锻制工艺品公司。计划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吸纳本村闲置劳动力和转业银饰加工匠人,免费教授学徒,传承发扬苗族文化,有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乘借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的东风,促进群众增收,为家乡的乡村振兴作积极贡献。
熊朝枢在锻造银饰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是女孩子出嫁的“标配”。“头、面、肩、耳、胸、手上都要佩戴,女孩子出嫁的银饰一整套做下来,至少需要七八个人合作一个星期的时间。”熊朝枢说道。
熊朝枢幼年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到贵州、浙江、海南等地做银匠活。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踏实勤奋,他在少年时就已经娴熟掌握了苗族银器传统锻制方法。此外,游方匠人的经历,让他见识到其他地区的银饰制作工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经过碎银的熔化、铸胚、打叶出条、压大型、上胶版、錾花、焊接、抛光、装饰上翠点蓝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次捶打都凝聚熊朝枢的心血,每一根银丝都经过他反复地打磨。一件件苗家银饰艺术精品的诞生,源于他认真细致的工作,更得益于他吃苦耐劳的精神。
“银饰锻造技艺的难度在于,焊接有时候做了一个星期就是焊得不好,要重新把它熔起来,重新再编起。”熊朝枢向银饰加工爱好者介绍道。
熊朝枢在锻造银饰
“熊朝枢这个人很有责任心,对事业、对家庭都很有责任感。我们一起做一件创新的作品,他总是做得非常投入、非常认真。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把顾客的作品做出来,他经常通宵达旦在工作室挑灯夜战。”熊朝枢的妻子穆修珍介绍。
近年来,机器加工的工业银饰大量涌入苗族地区。工业银饰款式更多样、价格更实惠,传统银饰制作面临挑战,越来越多的手工匠人放弃手艺远走他乡。而熊朝枢一家仍坚守手工、纯银制作,坚持使用民族传统纹样,传承传统技艺。
作为家族第三代传承人,熊朝枢在坚守传统之余也有新点子。“现在我们除了手工錾刻银饰,也使用机器模具生产茶壶、碗筷等工艺品。”熊朝枢说道,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富裕,审美也在发生变化,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只有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传承得更好。
他从事银饰锻制已经有24年了,每做一件作品他尽量做到精益求精。历经千锤百炼,他铸就了苗家人的“非遗”梦想,更以银丝万缕编织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协作共进、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通过多年的耕耘,他的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已经有所成就,而对未来的发展,他充满着期待。“下一步 ,我要把我们传统的手工锻制技艺,结合现代的技术,不断创新,把我们的苗族文化传承下去。同时不断地研发旅游产品,扩大销售面,增加就业岗位,让文化传承和带动就业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同步进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24年的努力,熊朝枢锻制完成的《银手镯》、《长命锁》、《苗族头饰》、《福寿延年》等多件作品获得了县级、州级、省级、国家级奖项。2020年,他的《银手镯》荣获国家专利证书。他本人先后被评为“2006年海南银器十佳能工巧匠”、“2007年海南银器技能人才”、“2008年中国苗族银器全能比赛金奖”、“2011年全国银器錾花精英人才大赛金奖”、“2013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名副其实的“苗山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