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杨秀廷代表:扶贫助学25载 笔蘸清江写大爱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1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寒冬腊月,北风萧瑟,寒意袭人,一个年过半百的身影在林海杉乡穿行,跋山涉水,翻过道道山梁,走进一个个贫困学子的家庭,把带着体温的爱心助学善款送到他们手上,湿润了学子的脸颊,温暖了一个个家庭。

  “在学校要安心读书,学好本领!”每走进一户贫困学子家,杨秀廷总是和蔼可亲地嘘寒问暖,勉励他们学有所成,回报家庭和社会。

 

  杨秀廷代表走访贫困户,询问学生情况。

 

  杨秀廷是贵州省锦屏县十七届、十八届人大代表,十八届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当过老师教过书,担任过锦屏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锦屏县委政研室主任。在锦屏,只要认识他的人,不管年过七旬的老人,还是牙牙学语的小孩,都尊称他“杨老师”。

  杨秀廷出生于锦屏县清水江畔的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居住在大山深处,开门见山,抬头是山,山里山外都是山。贫穷的出身、艰难的就学锻造了杨秀廷一颗感恩社会回报桑梓的心。杨秀廷师范毕业后当上了一名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以“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严格要求自己,激励学生崇德向善。在潜心教学的同时,杨秀廷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孩子,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开启他们的思想,抚慰他们的心灵。

  1997年,任教于贵州省锦屏中学的杨秀廷开始了捐资助学的“爱心长跑”。那年9月,杨秀廷自己所教的2个学生开学一周了还未到学校报到。杨学廷急得团团转,他利用周末赶往大山深处的启蒙镇玉泉村和河口乡裕河村,当看到两个学生哀伤与无助的眼神和家徒四壁的情景时,触动了他的心。他以女儿杨画的名义帮他们交了学费,从此便与扶贫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可那点微薄的薪水,时常捉襟见肘。杨秀廷只好拿起手中的笔,开始写作,赚点稿费补贴学生。

  对清水江的眷恋,对贫困学子的爱,是杨秀廷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以山为情水为脉,以关心贫困底层人民为底色。《民族文学》总编室杨玉梅博士说,杨秀廷的作品饱含着对这块土地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蕴涵着浓郁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博友“老契约”称赞“杨老师人美 、心美 、文美,人善、心善、文善 !”

  天道酬勤。工作之余,杨秀廷勤于笔耕,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写作》、《山花》等4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诗歌700多件。著有散文集《与寂寞对坐》、《缱绻与伤怀》,《草不飘摇草快黄》,长篇小说《此去经年》。

  2001年,杨秀廷调任锦屏县史志办工作,徒步穿梭于锦屏县的民族聚落和贫困村寨。每看到有孩子因家庭贫困无钱上学、辍学,曾经历过家贫无奈的杨秀廷常常难过得落泪。随着走过的村寨增多,资助的孩子也一个一个地增加,不知不觉间便达到17个。

  为帮助更多的孩子,杨秀廷以笔为媒,乐当“红娘”。他手中的笔,散发出“爱的发热体”的巨大力量,影响着更多人投身到助学的行列。他身边的同事、学生、网友,从海南、深圳、贵阳、福泉等地寄来一笔又一笔爱心款,使那些贫困孩子能再次走进课堂。

  2008年,杨秀廷采写的《姐姐,你就是妈妈》讲述孤儿雷炳秀艰辛抚育弟妹成长的故事在《黔东南日报》刊发后,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贵州日报》、北京《农家女》杂志、山东《都市女报》等媒体纷纷跟进,做了深度报道。一个由媒体关注引发的助学扶贫故事催生了一次长达10年并将继续延续下去的爱心传递,广东东莞“义工”王建平团队知道雷炳秀姐弟的情况后,把雷胜坤、雷胜梅兄妹列为该爱心团队的资助对象,直至大学毕业。

  在杨秀廷的书房,一本泛黄的扶贫助学台帐,格外醒目。翻开台帐,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贫困学生的名字、地址和联系方式、帮扶时间……25年来,杨秀廷用笔串联起众人的爱心,将自己所得的20万余元稿酬全部捐助给了那些因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还联系到30余名爱心人士捐助的60万元,让山区60余名贫困孩子燃起希望的光芒,圆了读书梦,资助时间最长的达9年之久,现已有近20名贫困学生通过资助改变了命运,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用笔传递真情,用关怀抚慰心灵,心中有爱、行中有善,25年的坚守,马拉松式扶贫助学爱心长跑,杨秀廷为什么能始终如一?

  “因为热爱啊,能帮助到人。”简单的回答,让人感动不已。扶贫助学台帐上的一个个受助学生的名字背后的点点滴滴,演绎成杨秀廷扶贫助学“爱心长跑” 的精彩故事,如山般坚韧,如水般柔情,情暖杉乡学子。

  “生命不息,助学不止!”已经退休的杨秀廷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将把捐资助学当作一种事业,让爱心之路继续延伸。(来源:锦屏县人大常委会 刘俊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