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 | 杨成美: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隆冬时节,暖阳高照。走进大方县小屯乡楠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基地,一阵阵轻音乐飘进耳膜,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安格斯牛正安静地反刍。院坝里,“滋滋”的电焊火花溅射,两名工人正在焊接铁架子。

“这是用来给猕猴桃搭架子的。”毕节市人大代表、大方县楠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成美高兴地说,“我打造的‘种养结合+观光采摘+民宿农家乐’一体循环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成型。”

今年44岁的杨成美靠苦读考进大学,走出大山,事业有成后毅然回乡。他说他的梦想是做一名“新农人”,通过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乡亲们的发展观念,让他们知道农村大有可为,农业大有“钱”途,乡村振兴正在实现。


杨成美在毕节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受访者供图]


闯出大山又回大山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母苦死累活种地,一年到头就勉强糊口。”杨成美一边给牛添草料,一边打开了话匣子,“吃够了没文化苦头的父母认定了读书才有出路,于是想方设法送我读书。”

杨成美从小学习刻苦,他明白,要想摆脱和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存状况,只有好好读书。1997年,杨成美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农业大学录取。

“走进大学只是拿到了走出大山的敲门砖,要想在外面精彩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还得靠真本领。”于是在大学校园,杨成美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工作几年后,他又考取了上海交大的研究生。

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杨成美很快在北京站稳脚跟。慢慢地,在北京,杨成美有了房子、车子、妻子、孩子,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白领生活。

“这些年到过二十多个国家,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想到自己的家乡,心里很不是滋味。”杨成美说,每年春节他都会回家过年,看到家乡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家里就剩老弱妇孺,村庄一潭死水。

2015年,脱贫攻坚战役如火如荼时,已经成为一家央企高管的杨成美萌生了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想法。

“回乡创业,要过几道关。”杨成美说,“一是要征得年迈的父母同意,二是要得到在北京上班的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不出所料,当我提出回乡创业时,父母妻子一致反对。”

但杨成美并不气馁,一边为回乡创业做准备,一边做父母妻子的思想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杨成美觉得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杨成美回乡创业的想法更加坚定。

2019年,杨成美不顾父母妻子的反对,坚持回乡创业。当年十月份,杨成美回乡成立了楠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21年3月,杨成美辞掉工作,回到了大山深处,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播种梦想。


从“疯子”到创业“牛”人

放弃百万年薪,回到家乡创业,亲戚朋友都觉得杨成美是个“疯子”。

但杨成美坚信自己的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我就想为家乡发展做点什么,哪怕能让乡亲们观念发生一点点改变也好。”杨成美说。

回乡创业干什么好?杨成美认为,回到大山深处,要么搞种植,要么搞养殖。家乡土地破碎,发展规模种植不现实,养猪养鸡市场价格不稳定。风险大,只有牛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

杨成美先后到内蒙古、山东等地考察学习,了解牛市行情,学习养殖技术。最终,杨成美决定买半大牛快速育肥出售。

“这个牛棚都是我设计修建的。”杨成美说,“但理论和实践毕竟有差距,我虽然本科上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但学的是经济,这些年干的工作与农业无关,一切从零开始。”

“这一年多以来,在养殖中遇到问题,我就向母校的专家老师请教,向书本找答案,上网络求‘真经’。”杨成美打开一个养牛的视频说,“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我就看这类视频。”

“饲料是我自己配的。”杨成美说起养牛技术滔滔不绝,“一个星期要调整一次营养比例,根据牛的年龄阶段和身体需求制定配方。比如牛长骨架的阶段,需要大量蛋白,豆粕和酒糟占比多一些;后期长膘,需要能量,玉米的比例要加大。”

“冬天绝不能给牛饮冷水。”杨成美说,牛的体温在38至40度,如果给牛饮冷水,体温会下降。再回升,就会消耗能量,消耗脂肪。

“我做了数据监测,我喂养的牛最多的一天长4.2斤,最少的一天也长了2.8斤。”杨成美说,今年出栏两茬300余头牛,全年销售收入600余万元。

“养牛需要大量草料,周围村寨乡亲们的稻草、玉米秸秆我都收了,800元一吨。”杨成美说,今年收购了100余吨干草,220多吨青储饲料,400余吨酒糟,直接为乡亲们带来超过30万元收入。

让杨成美高兴的是,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渐渐跟着养起了牛。

“我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和防疫指导,按市场价给乡亲们回收小牛犊,这样乡亲们养牛的风险就小了很多。”杨成美说,现在村里养5头牛以上的人家有10多户。

基地带动20多人长期就业,间接带动上百人临时就业。杨成美说,在家门口务工,既有稳定收入又能照顾老人孩子。

村民刘世琼在杨成美的养牛基地务工,不仅有工资领,还学到了养殖技术,家里跟着养起了4头牛。“工资加养牛收入,一年最少有3万元。”刘世琼开心地说。


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按我当初回来创业的计划,养牛基地做到500头以上规模,再投资修建一个年产5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打造循环发展模式。”杨成美说,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时,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化,周围的地都是耕地红线。

“不能扩大规模,就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通过考察论证后,决定利用牛粪搞蚯蚓养殖。”说话间,杨成美领着记者来到牛棚旁边的一块地里,只见一垄一垄的牛粪堆得整整齐齐。

工人们在平地上铺一张塑料布,把地里的牛粪挖起在布上均匀摊开,十多分钟后,扒开表层粪土,将一条条蚯蚓捡装在圆形的小盒子里。“一个小盒子装60条左右,一盒卖1.5元。”杨成美说。

今年5月引进了蚯蚓种子,养了20多亩蚯蚓,杨成美算起收入账,“一亩地一年最少产4500斤蚯蚓,一斤保守按10元计算,亩产值就是4.5万元,出干打净纯利润最低1万元。”

“我们计划把蚯蚓养殖规模扩大到50亩以上。”杨成美说,“牛粪养殖蚯蚓后的蚯蚓粪是有机肥之王。合作社正利用蚯蚓粪种植猕猴桃、草莓、葡萄等水果,打造高品质的绿色采摘园。”

“我们将充分利用小屯千亩稻田资源优势,打造‘种养结合+观光采摘+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小型田园综合体,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杨成美信心满满地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坚信,乡村就是我们播种梦想、实现梦想的舞台。”(作者:贵州日报 谢朝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