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一片田的成功——记盘州市新民镇人大代表陶昌愚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3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盛夏,走在盘州市新民镇旧屯村梯田间的小道上,正处于拔节期的水稻在阳光的照射下绿油油地分外惹眼。风吹稻浪,满载希望,而这“一片田的成功”,与新民镇人大代表、新民镇旧屯村党支部书记陶昌愚密不可分。自当选新民镇人大代表以来,陶昌愚结合村情积极发展产业,并通过示范引领带动群众,当好致富带头人,千方百计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用特色产业保住村民“粮袋子”

新民镇旧屯村境内有着良好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但近些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农田撂荒。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陶昌愚想到了“衰落”的梯田,也看到了这片热土发展的希望,为带领布依村落的群众脱贫致富,他开始酝酿如何让撂荒农田复耕,用农业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经过反复思索、考察,他还是决定“以田为本,以稻为根”发展种植“高原红米”,闯出一条产业复兴之路。方向定了,年久失修的沟渠如何修复,群众如何发动,种出来的红米怎么卖出去成了新的难题。

为破解这三道难题,陶昌愚采取党员干部“化户包保、化田落实”,一户一户上门动员,一次一次召开群众会,给群众算利润、谈远景,穷尽一切办法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号召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到田间带领群众干,修沟渠、放田水、砌田埂,用时间、汗水换取群众的信任和参与。在他的带动下,当年就实现了1800亩“高原红米”满栽满插,沉睡多年的农田迎来了复苏。

金秋十月,新民红米迎来首年大丰收,正当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陶昌愚却愁眉不展:没有仓储,没有脱粒设备,1800亩稻谷何去何从?于是,他带着村组干部肩扛稻谷,分赴各地当起了推销员、小商贩。但由于不了解市场,没有营销经验,缺乏包装的红米没有赢得市场青睐,一粒米都没卖出去。痛定思痛,他召集大家集思广益,发动党员干部开展“土营销”,通过“亲带亲、戚带戚、朋带友”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不过,这一招依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销路问题。2016年9月,恰逢盘州市农业现场观摩会在新民镇召开,陶昌愚抢抓机遇,用新民红米煮饭给观摩人员品鉴,红米口感得到大家一致赞誉。同年十月,“妥乐论坛”召开,他认准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请镇干部帮忙带着红米找到组委会反复协商,终于把新民红米送上了宴会厅的餐桌,赢得与会专家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认可。新民红米“一炮而红”,购买者蜂拥而至,红米销售一空,每亩净利润4500元,当地农民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次增收。

2019年“双十一”期间,陶昌愚在新民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打通了万亩梯田红米线上销售渠道,将红米产品搬上凉都严选、苏宁易购、寻味西南、黔邮乡情等电商平台,实现红米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产品供不应求,销量和产值迈上了新台阶。见红米产业发展前景良好,不少务工人员选择返乡从事耕作,梯田变成了群众致富田。

用农旅结合稳住村民“钱袋子”

经过6年的奋斗,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放开手脚干起来的陶昌愚在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他已不再满足于让村民们保住“粮袋子”,还想方设法让村民们稳住“钱袋子”。

2021年冬季,陶昌愚发动群众将万亩梯田全部种植油菜,形成了万亩油菜花海。2022年春节期间,古老的村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偏远的小山村第一次感受到了旅游带来的温度,一个月的花期里,共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红米饭、南瓜汤”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实现营收270万元。

全村高质量抓好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夏季以粮食安全为主种植水稻,冬季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种植油菜,万亩梯田核心区“稻油轮作”的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一片田的成功,还带来了旧屯村旅游的发展。为促进全村产业协调发展,2022年,新民镇党委为旧屯村集体注入相关资金100万元,用于加快旧屯村农旅一体化进程。这一决定,给了陶昌愚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他立即召开会议定下发展思路,组建村级旅游开发公司,纵深开发乡村旅游:引进企业开发民宿、布依风情街、小吃购物街等,带领群众开发旅游产品和农家乐;延伸旅游线路,打造游客观光点、创意风光点、购物消费点……盈利经村民代表核销后,用于支出占地费用、劳务工资等,余下的留5%作为村集体经济后,其他的全体村民参与分红。

“梯田原是烂泥巴,党委英明开发它,致富路上不忘党,欢迎来到布依家”——如今走在旧屯村,总能听到这样的歌谣。而随着万亩梯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地产业得到了各级关注支持,旧屯村、新民镇先后入选国家第十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2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稳住村民的‘钱袋子’只是根本,得尽快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如今,在农旅融合一体化的进程中,陶昌愚又有了新的想法……(供 稿:新民镇人大 王明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