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省人大代表潘凤:苗乡健康守护人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贵州黔西南山势绵延起伏的苗乡,培育了一只守护苗民健康的金凤凰,她就是苗族村医潘凤。她的动人故事,在广袤无垠的苗乡大地上广泛传扬。


图为潘凤在田间为群众检查身体


“你现在身体怎么样?”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村卫生室里,潘凤正在打电话询问杨忠芬老人。

“好得很呐!”杨忠芬老人在广东打工,她在电话里回答。“你要经常到工地附近的卫生室去量血压!”潘凤叮嘱道。“我经常去量的,现在血压正常,感谢你啊潘医生!感谢你时刻都牵挂着我!”杨忠芬老人激动地说。

说起潘凤和杨忠芬老人,有一段动人故事不得不说。

2017 年 10 月 8 日,潘凤刚开门。村卫生室门前,就来了一位老人。她头晕站不起来,用乞求的口吻说:“潘医生,我头晕得很,麻烦你帮我看看,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潘凤看她脸色发青,立即为她把脉问诊。得知她没有吃早餐,就说:“你赶快去吃早餐,吃完早餐回来我再给你看病”。杨忠芬老人走后,潘凤正在处理其他病人。

卖粉女摊贩突然跑过来大声喊:“潘医生,潘医生,有个人倒在我家摊子面前了,你快去看看!”

潘凤马上跑过去一看,发现躺在地上的就是刚才到村卫生室来看病的老人。潘凤立即叫丈夫周波把她扶起来,背到村卫生室里,放在病床上平躺。经过检查,初诊为脑梗。潘凤火速给她行经刺血舌下含药后,就打县医院 120 电话,请救护车来拉去医院进行救治。老人没有亲人在身边,潘凤只好拿起老人的手机在通话记录里,随意拨号码为她寻找亲人,正好找到她侄儿。接到电话时,她侄儿还在兴仁办事,暂时赶不回来。他联系到了老人在本镇戈塘村的亲戚小杨,嘱咐他陪同老人一起到县医院。

在县医院里,医生给老人做了 CT 检查,确诊是脑梗,要求她住院治疗。此时,老人已经苏醒过来。听了医生的话,忙说:“我没有钱,我不住院,我要回家!”

杨忠芬老人丈夫去世多年,儿子在外地打工,经济极为拮据。

“你必须得先治病,医药费由我先垫付,今后方便时再还给我!”小杨说。

“我的头已经不晕了,病已经好了,用不着住院治疗了!”老人固执地说。

“你的病还没有好。先前在村卫生室时,医生给你刺了血含了药,仅只是病情得到缓解而已。你必须得住院治疗,否则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医生劝解道。

听了医生的话,老人心里害怕,担心不治疗会出大问题。她最终同意接受治疗。她说:“要治疗也可以,不过你们得把我送回到村卫生室去找潘医生,我在那里接受治疗。”

医生觉得费解,问她道:“你怎么不相信县医院?却要求到潘医生那里去治疗呢?”

“我的命都是潘医生给捡回来的,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她呢?”老人说。

后来,小杨等人就把她送回到村卫生室。

潘凤看到杨忠芬老人回来,惊诧叫起来:“天啊,你咋个回来了!为什么不在县医院治疗?”

“我就是相信你才回来的!今天早上,如果不是遇到你,我不知死到哪里去了。现在,只好麻烦你继续给我治疗!”老人说。

潘凤想,老人家既然都已经回来了,对自己深信不疑,不继续给她治疗,情理上说不过去。拿定主意后,潘凤就给她开药,在她头上手上扎银针,先后扎了十多根。一个小时后,潘凤给她拔了银针。老人觉得病情好多了,要求回家去。潘凤本想反对,又担心劝阻无效。只好说:“你要回家去可以,但每隔 5 天,你必须到村卫生室来扎一次银针,接受一次治疗。” “好!”老人家爽快回答说。

潘凤想,老人家快 60 岁了,又患了脑梗,走起路来有时还站立不稳,她独自走回家去危险得很,在路途上可能会跌倒。她不放心,就细心地搀扶她上车,亲自开车送她回家去。

“要安心在家服药静养,不能随意到户外走动,5 天后我开车来接你去治疗。”分手时,潘凤叮嘱她。

5 天后,潘凤准时开车来到杨忠芬老人家门前,接她到村卫生室去扎银针,治疗结束后又亲自开车把老人家送回来。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老人的病情好转了,生活也能够自理了。

一个多月来,杨忠芬老人在村卫生室医病,一直都是挂账治疗,总共欠了潘凤医药费 4000 多元。在治疗过程中,丈夫周波担心老人付不起医药费,几次提醒潘凤注意。潘凤不以为然。她说:“眼前是救人要紧,人都是讲良心的,我们帮助她治好了病,她应该会讲诚信感恩德,想办法找钱来支付医药费。如果她实在付不起,那就算送她的。”

治疗结束后,潘凤暗自思忖,老人家的病虽然医好了,但如果不继续服药保养,可能还会复发,那就前功尽弃了。潘凤与丈夫商量,决定免费给她送药,嘱咐她一定要服药保养。这一送,就送了两年多,药价将近 2000 块钱。由于治疗精心保养得当,几年过去了,老人的病都没有复发,她对潘凤感激不尽。身体康复后,她主动去帮人种烟,每天收入 80 元。经过几个月辛勤劳作,终于把所欠医药费付清了。如今,她远在广东打工,月收入 4000 多元。每隔一段时间,潘凤就要打电话给她,询问她身体情况,提醒她要注意量血压做检查。

治好杨忠芬老人的病后,潘凤美名远扬,受到广泛赞誉。许多脑梗患者慕名而来,要求就诊,均被治愈。一天下午,一对中年夫妇来到村卫生室。女的自称姓王,叫王妹。她说,她们两口子就在村卫生室附近加油站打工,听说潘凤治愈了不少脑梗患者,心里佩服得很。她家住在望谟,母亲也是患了脑梗,希望能到村卫生室来就诊,问潘凤是否愿意接诊?潘凤同意后,王妹就将其母王妈云成带到村卫生室来。潘凤认真查看了她在外地医院的检查资料,同时做了不少检查询问,最终确认是脑梗,便开始进行治疗。连续治疗了一个月,王妈云成的病就好了,走路不再需要人搀扶,言谈举止顺畅自如。一家人高兴万分,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潘凤作留念,诚恳要求潘凤收下。潘凤盛情难却,收下并把它挂村卫生室墙壁上。

潘凤生于安龙县普坪镇戈塘村青杠林苗寨,距离普坪镇政府 30 余公里,地处边远,位于半山腰上,海拔 1430 多米。

1995 年 9 月,她考入黔西南州卫校“民族医士专业”。在校三年,她学习刻苦。毕业时,学校在全年级 300 多名毕业生中推荐 3 名学生到遵义医学院深造,她被选中。正要去报名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和 4000 元入学费的通知,她被吓退了,只好起身回家。刚走进村寨,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她化悲痛为力量,办完丧事后,就选择到不收费的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妇产科进修。进修结束后,许多同学都选择留在城里,她却义无反顾回到戈塘村,立志要当村医。

1998 年,潘凤怀揣村医梦想,与男朋友周波一起回到戈塘村,准备开一家诊所。没有钱,他们就暂租民房来开张。哥哥送给她一个碗柜作为药柜,弟弟送给她一张桌子作为就诊台,姐姐还送给她一张床作为病床。几姊妹齐心协力,紧张筹备。

1999 年 2 月 24 日,筹备尚未就绪,本村八坎组苗族妇女杨大团的丈夫就急匆匆地跑来,慌慌张张地说:“潘医生,潘医生,快去救我老婆,她生娃娃胎盘老是不落下来!”

潘凤听后犹豫不决,考虑是否出诊。那时,她刚从卫校毕业,从来没有接过生,出诊风险很大,心里多少有些害怕。正当她犹豫不决之时,杨大团丈夫求情说:“潘医生,据我所知,方圆二三十里地,只有你是学医的,你无论如何要帮助我渡过难关!”

潘凤被感动了,救人要紧啊,她最终还是决定出诊。来到杨大团家,见到的景象让她惊呆了!她看见几个妇女扶着杨大团坐在板凳上,一个妇女搀扶着稳住她;一个妇女正在把脐带缠绕在扁担头上,准备往下拉;一个妇女双手抱着一块磨刀石,在杨大团肚子上不停地比划,准备用磨刀石将胎盘挤压出来。潘凤大声制止道:“停下,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不要命啦!”

“农村从来都是这样做的,我们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胎盘不落下来,怕出人命啊!”一个妇女说。

“你们这样做,更是要出人命!都给我停下来!你们当中,只让一个人搀扶着她,其他的事由我来做!”潘凤命令说。

她迅速戴上手套,应用在州医院实习时老师教授的方法,小心翼翼地进行胎盘剥离。潘凤知道,用力过重或过猛都会引起大流血,用力过轻又剥离不下来,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接生,对于潘凤来说是第一次。她暗自为自己打气,一定要把眼前这个产妇救下来。抱着这种信念,精心剥离了一个多小时,胎盘终于脱落下来了。

“潘医生,谢谢你啊!”杨大团声音微弱地说。

她转过头来看了看杨大团,发现她眼角挂着晶莹的泪花。

从杨大团家回来,潘凤和几姊妹继续紧张筹备开办诊所。

1999 年 6 月 21 日,诊所正式开业,亲戚朋友相约前来祝贺。

中午,天气炎热无比。潘凤正要摆桌招待来客就餐,一个男子急匆匆地跑来,大声地说:“潘医生,潘医生,快去给我家接生,我老婆就要生了!”

“在哪里?”潘凤问。

“情况紧急,麻烦你赶快跟我走!”男子没有正面回答,催促道。

“周波,你把来客招待好,我去看看。”说完,潘凤就背起药箱,跟着男子跑出家门。

跑了将近一个小时,来到一片荒坡上,周围看不见人,环境恐怖阴森。潘凤心里直发毛,这个男子到底要干什么呢?要抢劫,她身上没有钱,他一家人不可能住在荒坡上。看到荒坡附近有个寨子,潘凤就往寨子那个方向走。男子劝阻她,指着山顶说:“潘医生,要往山顶上走。”

“去那里干什么?”潘凤问。

男子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这才说出了实情。他叫湛开友,是安龙县海子乡堡堡村农民。今天上午,他们两口子一起到山上薅苞谷,薅着薅着老婆就觉得肚子疼,眼看就要生娃娃了。湛开友非常着急,慕名跑去请潘凤到山顶上来接生。当时,又不敢对潘凤讲实话,讲实话担心她不出诊。潘凤听完解释,才明白了究竟。

她跟着湛开友继续往山上爬,一直爬到山顶。这时,潘凤看到苞谷地里,一个妇女靠在地埂上,哎哟哎哟地叫唤,嘴里连续叫喊:“疼得很疼得很!”

潘凤看到苞谷地里有一块塑料布,她火速将塑料布捡起来铺在地上,和湛开友一道把他老婆抱到上面坐着。潘凤给她做胎检,发现宫口已经裂开了四五公分,胎位正常,很快就要生了。“这是第几胎?”潘凤问。

“第三胎。”湛开友答。潘凤明白他老婆是经产妇,生孩子可能会顺利,只是要把握好不能出现生命危险。潘凤一边安慰她,一边开导她何时使力何时歇气。一个多小时后,随着“哇”的一声哭啼,孩子出世了,潘凤这才松了一口气。

潘凤给她做了简单包扎之后,对湛开友说:“赶快去请人来,把你老婆抬回家。不能让她在这里久坐,坐久了会生病。我在这里帮你看管,你赶快回去请人来。”

湛开友立即跑回家去。不一会儿,他带着几个人,抬来椅子等用具,制作成简易担架,把他老婆抬了起来。眼看着几个男人把湛开友老婆抬下山去,潘凤心里这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像这样惊心动魄的事,潘凤经历过不少。一天半夜时分,突然有个男人敲门。周波问:“是哪个?”

“我是盘县的,来戈塘煤矿打工。我老婆快要生了,请潘医生去给我老婆接生。”外面有人回答。

潘医生背着药箱,就跟着那男人来到了戈塘镇大坝村纳架沟煤矿煤棚里。煤棚里脏乱无比,锅灶床铺煤块混杂在一起,地面上铺满了厚实灰尘,四周黑咕隆咚。潘凤心酸到了极点!她心想,产妇怎么能在这里生产?医生怎么能够在这里接生?但她转念一想,眼看就要临产了,不接生产妇就会有危险!她强忍着心酸,在煤棚里为产妇接了生。孩子生下来,是个先天性唇腭裂。产妇伤心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我怎么这么命苦啊,好不容易生下个孩子却没有嘴唇!”

潘凤好心地安慰她,说:“你不能这样哭,这样哭会伤身体。你儿子这种症状,医学上叫唇腭裂。等他长大以后,通过手术是可以补得好的,补好后和正常娃娃一样。你不要担心!”在潘凤的安慰下,这个产妇才渐渐恢复了平静。看着一家人都开心了,潘凤这才走出煤棚,消失在漆黑夜色中。

从开始行医到现在,潘凤接生了近千个孩子,为上百位产妇化解了危机,从未出现过闪失。但是,她知道农村妇女在家生孩子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问题。所以,她每到一处,都会讲在家生孩子的弊端,宣传到医院生孩子的好处,动员产妇到医院生孩子。后来,遇到上门要求接生的,她都劝导家属将产妇送去医院生产。由于她长期不断宣传动员,广大苗乡妇女逐渐转变了观念,生孩子渐渐选择到县医院。

近几年来,潘凤先后当选为省县镇人大代表。她履职认真一丝不苟,抽空深入选民中间,了解选民心愿,反映选民意愿,提出了不少建议意见,都得到重视,有的得到了解决。

一天下午,村医小王来找潘凤。她们是好朋友,相聚无话不谈。小王说,她是来向潘凤道别的。潘凤问她要去哪里?她说她要到广东打工去,不再当村医,当村医报酬太低。潘凤劝她留下,无论怎么劝说,她都不愿意。

送别小王回到村卫生室里,潘凤心情抑郁。她想,当村医真不容易,辛苦劳累自不必不说,让人头疼的就是报酬低。她知道,村医月报酬最高的是 1600 多元,最低的是 800 多元。仅凭这点收入,不要说别的,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可是,苗乡民众离不开村医呀,如果村医都辞职去打工了,那苗乡民众的健康谁来守护?她想,作为苗乡民众推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她有责任向上反映。

2021 年 1 月,潘凤出席贵州省第十三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会议期间,李炳军省长到黔西南州代表团来参加讨论。潘凤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向李省长反映了村医报酬低的现实问题。李省长高度重视,当即向她详细询问村医的收入工作生活状况,她都据实作了回答。李省长听后感慨地说,村医报酬确实太低了,要适当提高。

几个月后,李省长在省城贵阳召开会议,专题调研村医报酬问题。潘凤作为全省唯一的村医参加会议。她在会上发言,建议上级提高村医报酬。不久,省卫健委、省财政厅行文提高村医财政定额补助,从 2022 年 1 月起执行,村医待遇得到改善和提高。贵州省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王蕾副处长对潘凤表示感谢,她给潘凤发微信说:“潘老师:您好!在您上次与炳军省长座谈后,经您汇报,在炳军省长的关心下,村医定额补助在历经十年后提高啦,我代表全省村医感谢您!”

天道酬勤,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潘凤精心守护苗乡民众健康,赢得苗乡亲人赞誉,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最美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等荣誉称号。在荣誉面前,潘凤没有满足,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荣誉来鞭策自己,转化为压力和动力,一路砥砺前行。

潘凤从医至今已经 20 多年,从租借民房开办简易诊所,到拥有规范的村级卫生室,她先后搬了 4 次家。每搬迁一次,从医规范化建设就向前迈进一步。每搬迁一次,从医质量品位就跃上一层。每搬迁一次,为苗乡民众提供的医疗服务就晋升一级。她赢得了苗乡民众的尊敬与信任,成了乡亲们心灵深处崇拜的健康守护人。只要她在,苗乡民众就不怕病。可是当她看到,那些当年选择留在城镇创业的同学,大多数已经获得晋升,收入也一直在增长,相比之下,她觉得多少有些心理不平衡。丈夫周波也多次打算要离开村子,换个地方重新开始。谁知消息才传出,就有乡邻不约而同跑上门来,众口一词真情挽留:“潘医生,你不能走啊!你走后,谁给我们看病呢?”乡亲们的热情挽留,让潘凤一次次打消离开故土行医的念头。

后来,潘凤与丈夫周波郑重商议,最终决定不离开苗族村庄,一直守护在故里。日夜相伴,寸步不离。(图/文:黄显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