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欧阳黔森:讲好人民的故事,写好人民的作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古人创作文章诗歌流传的一句古训。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看来,“为时”“为事”之后,还要加上“为民”。
“为时”“为事”,就是文学作品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为民”则是体现文学创作要以人民视角,展现人民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2024年,《求是》杂志第1期发表了欧阳黔森最新创作的报告文学《黔村行记》。据了解,为创作《黔村行记》,欧阳黔森先后赴9个市州、36个县、156个村寨采风调研,走进老百姓家中,和老百姓交朋友、拉家常,亲眼目睹了贵州农村发展蒸蒸日常的火热场景。
在《黔村行记》的题记里,欧阳黔森写道:“只有贫困过,你才会知道,不再贫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只有贫困过,你才会倍感珍惜,才会自觉地牢记使命、感恩奋进。”
寥寥数语,将文学作品“为时”“为事”“为民”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一年里,欧阳黔森将笔尖对准新时代贵州大地的巨大变化,创作了一件件反映贵州大踏步前进的文学作品。
《人民文学》发表的报告文学《天堑变通途》,记录贵州交通大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巨变,真实展现了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险峻不再是贵州前进的阻碍,就像他在文章所写的那样:“高山挡不住,天堑变通途。”
欧阳黔森引起更大反响的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同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以武陵山腹地的贵州山村为切入点,聚焦三个典型的贫困村庄,全面、细致、鲜活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深刻阐释了由深度贫困到乡村振兴的蝶变。
欧阳黔森认为,好的文学创作要“两脚沾满泥”,就像总书记说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实际上,讲好人民的故事,就是讲好江山的故事。要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写人民的作品,才有可能写出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欧阳黔森说。
《莫道君行早》之所以如此成功,重要的创作经验就是接地气,与老百姓交心,扎根基层,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否则,坐在家里面写,你写的东西和老百姓毫无关系,他们就是认为你是瞎掰的。不可能写出一个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艺作品。”
谈及未来计划,欧阳黔森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作品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重大成就,围绕主要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讲好贵州故事。(文图:人大论坛全媒体北京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