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审报告,献良策 | 肖倩代表:打造演艺产业新地标 重塑地方文化品牌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2024年工作总结实事求是,对2025年的工作部署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我个人十分赞同。”在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遵义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省人大代表、遵义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一级演员兼杂技教练,组织人资部副部长肖倩作发言。




“近年来,国有文化企业,特别是转制改企的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不足、经费保障欠缺的情况下,又面临新市场、新技术、新浪潮的冲击考验,导致观众流失、市场萎缩、演艺人才流失的困境。”作为一名从事文化领域工作的基层代表,如何探索符合市场与艺术规律的新路径,适应时代潮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突破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肖倩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遵义市演艺集团近年来努力的方向。

在具体实践中,肖倩介绍,遵义演艺集团传承遵义会议精神,努力打造文艺精品,推动文化企业改革发展。

“我们以独特艺术风格弘扬遵义会议‘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精神,认真挖掘本地红色历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反映人民生活与时代风貌,关注社会热点需求,传递社会情感与历史脉络,赢得公众共鸣。”肖倩说,尽管面临疫情冲击、专业人才流失、演出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遵义演艺集团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仅用 2 个多月时间就高效完成了 17 个杂技单节目的复排工作,创造性将杂技与贵州遵义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相结合创排了大型杂技秀《绮境》,用独特艺术风格宣传了贵州的灵山秀水、民族风情以及发展巨变。

“《绮境》自2024年7月1日首演以来5个月时间共演出115场,接待观众数量约7万人,为艺术创作和市场拓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肖倩说。

其次,随着贵州旅游持续“出圈”,遵义演艺集团也积极借力文旅经济发展,探索演艺进景区、进商圈模式,采用沉浸式、行进式、场景式等演出模式,突破市场演出份额,将文化演出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丰富文化体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弘扬遵义会议精神与地方文化创造更多展示平台。

例如遵义演艺集团围绕“场景+住宿+多业态”模式,创排沉浸式演艺《古播盛世》进驻海龙屯景区演出,开展演艺进赤水丹霞旅居生态圈、仁怀市·茅台镇度假旅居等多个生态圈和旅游场所演出200余场。赴外演出方面,遵义演艺集团结合国家文化出口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传播中国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2024年分别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在展示贵州文化的同时,也提升国际影响力。

“虽然我们集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整个文化产业还是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肖倩也看到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现代管理和高端营销人才紧缺、演出和排练场地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等。

为此,肖倩建议,一是加强人才战略储备。希望省级政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文化产业人才扶持政策,设立专项人才基金,鼓励文化企业引进市场营销、艺术编导等急需的高端人才;鼓励文化企业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实施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企业急需的实用型专业人才;二是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希望省级加大对文化产业基础设备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换新资金,支持国有文化企业结合“两新”政策进行设备更新,如舞台设备、灯光音响系统、先进道具等换新。希望省级在文旅资金的使用上,对省域副中心遵义给予一定倾斜,支持将遵义市汇川艺术中心打造为省域副中心演艺产业新地标;三是整合资源重塑地方文化品牌。新时代背景下,杂技的单一表现形式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以杂技为龙头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将遵义杂技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旅游景点深度融合,打造融合多艺术门类演艺新空间,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出更多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我将认真传达并落实好会议精神,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好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力落实好报告中明确的事项,让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为遵义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肖倩说。(文图: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伊航)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