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杨昌芹代表:这位90后“老代表”有点“犟”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

这位90后“老代表”有点“犟”


初春的赤水大同古镇,河边回廊里围坐着一群人,一位身着苗族盛装的女同志正在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昌芹。


学艺,以坚持成就“大师”


杨昌芹从小家境贫困,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让本已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在印江读职校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昌芹和同学在印江自治县经贸局的组织下来到了赤水,跟随大同镇孔滩桥竹编工艺师陈文兰学习竹编工艺。



“竹编二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一道坎。刚学习时,由于把握刀的力度不准,轻了削不下,重了割到手,甚至边做工边流血都是常有的事。”谈到学习竹编的艰辛,杨昌芹清楚地记得2007年的冬天,从来不长冻疮的自己,每一个指节都长满了冻疮,看着透亮。


一学就是十年。和她一起学习过的人很多,来了一批又一批,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的,也是一批又一批。而杨昌芹却越编越起劲,常常一编就是一天。通过长期摸索总结,她的竹编技艺达到了“大师”级别。“我妈说我是一个很‘犟’的人,撞了南墙搭个梯子也要爬过去。只要是我认定的事,我就会坚持到底!”杨昌芹笑着说。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杨昌芹注册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推出了“极竹堂”等竹编品牌,生产的100余种产品深受游客和爱好者们的青睐。她获得的数十块奖牌摆满了工作室,生活也开始富足起来。


牵手,把品质做到极致


“为什么我们的品牌叫极竹,公司叫牵手?就是希望牵手更多志同道合的乡亲,把竹艺传承发展到极致。”杨昌芹表示,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正是杨昌芹的初心。


在杨昌芹的带领下,当地的竹编产业逐渐规模化、品牌化。公司建立了一支100余人的竹编队伍,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间接带动上下游近万人从事竹编相关产业。


她还定期举办培训班,已经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已经成为竹编工艺的能工巧匠,有的获得了高级工艺美术师的职称。“我们的团队里面有三分之一是‘90后’和‘00后’,大家还尝试开展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了解赤水竹编。”


杨昌芹的“犟”也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对产品品质的追求上。她每年都要自费到上海等地高校学习美术设计,并积极探索竹编产品的创新。她严把质量关,对每位技师的产品逐一编号登记,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我要让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帮助群众增收,带动群众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绿色黄金’。”杨昌芹信心满满。


建言,为了乡亲们生活得更好


“我有责任把基层的情况和乡亲们的心声反映到两会上。”一个90年出生的人,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感到责任更加重大。家乡的发展、乡亲的增收一直是她关注的焦点。


“在贵州代表团的审议中,对我提出的加快赤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更多交通线路的建议,有关部门的同志都一一记了下来。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梦想会逐步变成现实。”从今年的全国两会会场出来后,杨昌芹充满信心。


“履职8年来,我提了很多建议,全部得到回复,多数得到落地。没有及时落地的,我会紧盯不放,继续提。”这些年,通过走访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愿,杨昌芹围绕交通条件改善、非遗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古村落保护等提出了多条建议。“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从外面返乡的乡亲越来越多,环境好了,生活好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大家都能带着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生活。”杨昌芹说。(通讯员 蔡乾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