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肖正强:军魂永驻 为民履职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当过兵的人,就要永远冲在最前线!”盛夏的安顺白云镇平元村,花椒飘香、稻浪翻滚,全国人大代表、退役军人肖正强正带着“老兵突击队”在田间察看稻鱼共生示范区。迷彩服被汗水浸透,胸前的党员徽章却愈发闪亮。

1997年12月,肖正强穿上军装,八载军旅,他五次获评“优秀士兵”,荣立嘉奖,淬火成钢;2005年退伍,他揣着“为家乡作贡献”的誓言,在外打拼十年,2016年毅然关掉生意,回村当起“兵支书”。七年过去,他把一个空壳村变成了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也让“退役军人”四个字在黔中大地熠熠生辉。



从“优秀班长”到“兵支书”:一声到,一生到。“部队教会我一条——阵地就在眼前,人民就是江山。”回村第一天,肖正强就把村委会当成“新阵地”。班子弱,他带头“一肩挑”;产业弱,他领着村“两委”和老兵们外出取经,跑遍10多个省市;治理弱,他把“支部主题党日”定为每月21日,把“三会一课”搬进产业基地。如今,平元村班子平均年龄39岁,个个都是“喊得应、吃得苦、能战斗”的村干部。

从“战场建功”到“振兴立功”:一片田,一条链。“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才算兑现了当兵时的承诺。”肖正强带领村民发展花椒200亩、草莓80亩、中药材100亩,建成2000头生猪养殖场、米粉加工作坊,打造“稻鸭共作”田园综合体。2023年,综合体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带动就业1500余人,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6800元跃升至2.6万元。曾经的贫困村蝶变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集体”。



从“冲锋号”到“调解哨”:一张网,一片情。“老兵的脚是用来赶路的,更是用来丈量民情的。”肖正强把代表工作室办进村头凉亭,每周“群众议事”,做到“小事不出村”。脱贫户黄恺如妻子患病、孩子年幼,他先后帮助申请公益性岗位、安排到村委会工作,一家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到超过4万元;76岁老党员陈礼文意外引发火灾,他来回10多次调解,把3.5万元赔偿谈到1万元,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留住了邻里情分。

从“荣誉满身”到“履职为民”:一座亭,一盏灯。“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把‘人民’二字写在大地上。”为了乡亲们的“小确幸”,肖正强争取资金建成新寨广场凉亭、云龙长廊、大元关老年活动室,安装路灯189盏、健身器材5套;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6条机耕道正开进田间地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把“加强农村养老设施”“支持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两条建议带上北京,如今均已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回应。



从“老兵突击队”到“全民志愿队”:一面旗,一座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老兵的战斗力无穷。”肖正强发动村里38名退役军人成立“老兵突击队”,政策宣传、抢险救灾、夜间巡逻,处处都有迷彩绿。如今,突击队已带动200余名群众加入志愿服务,村里红白事简办、环境“门前三包”成为新风尚,平元村获评“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村民说:“看到迷彩服,就像看到主心骨!”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人大代表的承诺。两种身份,一颗初心。肖正强用七年如一日的坚守告诉世人:军魂永不褪色,兵心永远向党、为民!

如今,行走在平元村,一面面“光荣之家”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正如肖正强所言:“让军人受尊崇不是口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退役军人与人民群众正携手书写军政军民团结的崭新篇章。(记者:张光平)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