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从闲置地到“网红打卡点”!人大代表王金义带头建设烧烤露营基地,激活拉术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在榕江县水尾水族乡拉术村的田野与山林间,一个集烧烤、露营、乡村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基地正焕发着蓬勃生机。它的打造者,正是榕江县人大代表王金义。从一片闲置空地到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王金义用实干诠释着人大代表的履职担当,以创新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履职为民,以实干扎根乡村沃土

“当代表,就得为乡亲们办实事。”这是王金义常挂在嘴边的话。担任县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把“为民服务”记在心里。走村入户时,他听到最多的是村民对增收致富的期盼——村里闲置的荒坡地常年撂荒,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乡亲们守着好山好水,日子却没盼头。

带着这份牵挂,王金义走遍了拉术村的每一寸土地。他发现村后那片背靠青山、紧邻溪流的闲置场地,既有田园风光的野趣,又距县城仅一小时车程,是发展休闲旅游的好料子。“能不能把这里变成‘聚宝盆’?”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便再也按捺不住。他主动向乡党委、政府汇报想法,带着村民代表多次实地调研,还邀请农技、旅游领域的专家出谋划策,最终敲定打造烧烤露营基地的方案。



基地建设初期,王金义带头清理荒草、平整土地,带动村民投工投劳;他优先雇佣本村劳动力,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日常运营,先后吸纳2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包括16户脱贫户,村民人均月增收近2000元。曾经的闲置荒地,如今成了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地”。


敢闯敢试,用创新激活产业动能

“光有场地不够,得有拉术村自己的特色。”王金义深知,乡村产业要突围,必须打破“老路子”。他跳出传统烧烤、露营的单一模式,将基地与拉术村的田园风光、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春季推出“赏花露营+农耕体验”,让游客在花海中露营,跟着村民学种玉米、摘野菜;夏季打造“摸鱼抓蟹季”,让游客感受下水摸鱼抓蟹的野趣;秋季举办“丰收烧烤节”,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丰收的热烈氛围;冬季推出“徒步观瀑布活动”,让游客在壮丽瀑布下感受自然之美。与此同时,基地还现场展销村民的牛干巴、灵芝、蜂蜜等土特产品,邀请民间艺人唱山歌,让游客在吃喝玩乐中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

独特的“乡村体验套餐”很快打响名气。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基地日均接待游客超100人,不少人专程从县城甚至市区赶来。从“单一露营”到“文旅融合”,王金义用创新思维蹚出了“基地带产业、产业富村民”的新路子。


心系群众,以担当绘就共富图景

“基地能火起来,靠的是全村人支持,不能光我一个人赚钱。”这是王金义坚守的原则。基地运营之初,他就主动与村集体签订协议:每年从利润中拿出30%作为村集体收益,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优先采购本村农产品,且收购价与市场价持平,让村民卖得舒心、赚得放心。

今年“6·24”特大洪灾中,基地因暴雨冲毁部分设施,维修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人劝他先顾好自己,但他却坚持先给村民发工资:“大家等着钱过日子,不能耽误。”最终,他自己垫资完成维修,没让一名村民的收入受影响。王金义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彰显了人大代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本色。


主动作为,用责任守护乡村未来

作为县人大代表,王金义还把基地变成了“民情联络站”。游客休息时,他主动搭话,收集大家对乡村发展的建议;村民来基地干活时,他就趁休息时间与村民聊家常、听诉求。去年,有村民反映村里缺少垃圾箱,他立即整理成建议提交乡人大,推动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有游客提出“希望开通乡村旅游专线”,他又多次协调交通部门,目前县城到拉术村的旅游客车已在谋划中。



从开门营业到倾听民意,王金义用担当架起了政府与群众、乡村与外界的“连心桥”,让人大代表的监督、建言职责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活力。

如今的拉术村,荒地变宝地,村民笑开颜。王金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他的故事,是拉术村发展的缩影,更是全乡人大代表履职尽责、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