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义代表:从“黑煤矿”到“绿茶叶” 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从“黑煤矿”到“绿茶叶”,纳雍县人大代表谭正义坚持用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的生动实践,谱写了一曲“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的动人旋律。
毕节市纳雍县骔岭镇,曾以煤炭资源闻名,高峰时年产优质无烟煤近3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18亿元左右。作为土生土长的骔岭人,谭正义曾是把煤炭开采和销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煤老板。
然而,早在2006年,谭正义就开始思考:“采煤矿不是长久之计,村里如果能够有个可以让村民们致富的长远产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挣就好了。”
他的目光投向了家乡的山神箐大山。这里连绵起伏、层峦叠嶂,最高处海拔2200米,最低处海拔1800米,山脚下的坪箐村更是典型的乌蒙高寒山区。由于海拔高、凝冻期长、地形破碎、地势陡峭,不适合农作物生长,让这里粮食产量极低,“洋芋苦荞当主粮”曾是常态。
“人们被困在大山里,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谭正义对儿时“水电路讯”皆不通的困苦记忆犹新,从小就在内心里期盼着家乡能够有个大变化。
通过多方了解,谭正义觉得种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茶叶经济价值高,一定能成为家乡的可持续农业。然而,质疑声扑面而来:“茶叶最适合生长的海拔是600米到800米,超过1000米生长就受阻,芽叶瘦小还可能苦涩。”“山神箐能种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固执己见”的谭正义对于那些质疑声充耳不闻,一旦选准了方向,就执着地勇毅前行。2009年5月,谭正义出资近80万元购买了两台挖掘机,一台用于挖地,一台用于开沟,开始了他开发荒山荒坡的远征之旅。
但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0年冬,谭正义首次栽下的茶苗在严寒中冻毙八成;2011年夏再试,七成幼苗仍难逃凝冻厄运;2012年改种茶果,结果幼苗破土艰难、生长萎靡。三年溃败,亏损500万,质疑声四起。
然而,谭正义孤注一掷,于2013年创新采用“营养坨育苗法”:先在海拔1800米处培育壮苗,再移栽至2300米巅峰。经过数年的艰苦探索,他和公司员工硬是将高海拔种茶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百姓口中的“天方夜谭”书写成了“千古美谈”。
随着质疑之声渐渐消隐,昔日山寒水瘦、一片荒芜的山神箐大山正在逐步蜕变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茶树不仅成了“摇钱树”,更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带”。
如今,每到采茶季节,每天都有百余位村民上山采茶,手脚麻利者日收入可达300元。据谭正义介绍,目前常年在茶园和养殖场务工的农民工达200多人,加上企业所需的其他临时性务工,公司每年支付给本村及周边村民的工资达600多万元,大批村民在家门口就过上了好日子。
站在山神箐葱茏的茶山上,谭正义说:“一个人走,或许很快;但要行稳致远,必须结伴同行。作为人大代表和茶企‘领头羊’,我将不忘初心、带着父老乡亲继续前行。”(撰稿:人大论坛全媒体记者 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