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总关情!记人大代表刘恩利的非遗传承路
她是“歪梳苗”盛装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巧手匠心守护百年技艺;她也是扎根基层的人大代表,以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从绣坊到田间,从非遗展台到群众家中,刘恩利用一根绣线串联起文化传承与民生发展,织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艺术与民生共生的时代画卷。
匠心守护,传承苗绣非遗技艺
刘恩利的根,深扎在清镇市流长苗族乡这片浸润着浓郁苗族文化的土壤里。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长期在苗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从13岁起,她就跟着母亲学习“歪梳苗”盛装制作的整套技艺——染料、织布、蜡染、刺绣。
刘恩利(左一)在绣娘坊刺绣。
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或许是天生的巧手,1970年出生的刘恩利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从小在刺绣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很快就掌握了“少数民族刺绣”这门传统技艺,她制作的蜡染图案、刺绣都要比其他姊妹略胜一筹。16岁时,就成为村里出色的绣娘,18岁就精通刺绣、蜡染、缝制盛装,特别是她刺绣的马尾绣图案独具特色,绣工精湛,在当地颇有名气,20岁时就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绣娘。
“刺绣是一个创造美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一件绣品,从穿针到引线,从针脚到线尾,从开始到结束,既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极其考验绣娘的心性。”刘恩利说,只有静心、细心、匠心,才能绣针引彩线,千针万线变幻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绣品。
刘恩利(左二)在绣娘坊与苗族同胞一起刺绣。
星光不负赶路人,刘恩利用40余年的传承和坚守,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获贵阳市妇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赛二、三等奖;2018年荣获“圆梦锦绣·巧手脱贫”贵州省第四届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刺绣类优秀奖;2019年获贵阳市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妇女手工技能)优秀奖;2022年成为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歪梳苗”盛装制作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被贵州省总工会命名为“黔绣工匠”,其工作室被贵阳市总工会命名为“贵阳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贵阳市2023年经评审命名的14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之一。
融合创新,传统技艺大放异彩
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刺绣、蜡染等技艺的刘恩利,深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过时老旧的图案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她开始大胆尝试,勇于创造,根据苗族图腾等元素,自己绘制出独一无二的刺绣图案,这些图案大胆、新颖,把苗族特色和现代色彩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多年来,刘恩利经手制作的歪梳苗盛装程序繁琐、独具匠心,在服饰制作上特别精通苗族剪纸图案、苗绣、蜡染等,成品有别于其他苗族支系,具有鲜明的特性。剪纸图案淳朴自然,有被视为吉祥的龙、凤、麒麟或常见的花、鸟、虫、鱼等。她的马尾绣最为出色,绣出的花纹呈凸起状,富有立体感,凸显她精湛的刺绣功底。一套歪梳苗盛装的手工艺繁复,每日劳作都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一套完整的服装,但是刘恩利依旧乐此不疲。“这是苗族人的使命,是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手工艺所需要的责任感。”刘恩利说。
“赶上好时代、好政策,我能传承苗绣技艺并将其发扬下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刘恩利,以她特有的方式感党恩,特制作了一幅作品《红船》祝福党百年诞辰,这幅作品共用30多万针,耗时38天。
履职为民,绘就乡村共富图景
“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刘恩利用苗绣技术践行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誓言。
作为清镇市人大代表,她认真履职,努力找到自身事业和人大代表职责之间的结合点、切入点,通过苗绣架起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她先后提出关于加强“歪梳苗”盛装制作非遗传承保护、关于发展苗绣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等代表建议,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培育、推动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积极建言献策。
刘恩利不但自己一直学习、创新,还牵头成立“清镇市流长乡腰岩苗族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希望将刺绣、蜡染和民族盛装制作的手艺传递给更多的人。合作社成立以来,带动附近20名绣娘就业,绣娘们依靠苗绣每户年均可增收10000元,将“指尖技艺”和“古老非遗”转化为“指尖经济”。
刘恩利给小学生上刺绣课。
为了更好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清镇市流长苗族乡腰岩小学在五、六年级开设了刺绣课,聘请刘恩利作为老师,教授学生们刺绣。
“以前,村里刺绣的多是中年妇女,年轻人都不怎么喜欢刺绣。现在培训活动举办得多,学校的孩子们也很感兴趣,村里的妇女对刺绣的热情都很高,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刘恩利说,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刺绣,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把我们的民间技艺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这是作为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她作为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