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县板桥镇人大代表孙飞:我的“牛”故事
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
8月26日,全省人大“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座谈会在遵义市召开。围绕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代表法,持续深化拓展“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坚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与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人大代表执行代表职务与做好本职工作、人大代表大会期间依法履职与闭会期间发挥作用有机结合,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作出人大新贡献。 “贵州人大”刊登会议交流发言内容,供交流学习。
我的“牛”故事
思南县板桥镇人大代表 孙飞
我是思南县板桥镇人大代表孙飞。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汇报一下我投身养牛产业并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情况。
抓机遇、找路子,修好养牛场。2021年,思南县委、县政府依托“思南黄牛”地理标志,确定肉牛为主导产业,支持农户修建养牛场。我响应政策,注册成立思南县紫竹林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筹资1000万元,在板桥镇后屯社区修建占地约5000平米、500头规模的牛圈,当年上栏300头,其中能繁母牛150头。在自家10余亩承包地基础上,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种植牧草,同时依托板桥镇在水淹坝村建设的牧草加工厂,推动形成“牧草种植+肉牛养殖+青贮加工”的养殖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初步实现生态立体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学技术、长本领,当好养牛郎。我虽然是地地道道农村人,但一直从事石材加工,对于养牛是“门外汉”。我从零开始,跑到县内外10多家养牛场参观,学习借鉴选址、搭棚、买料、种草、选牛等事宜,了解市场行情。我还买了许多书籍学习,虚心向专家、兽医请教,与其他养殖户交流,逐渐掌握牛的品种鉴别、牛犊繁育、饲料搭配、疫病防治、生态环保和应急处置等。每天自己喂饲料、洗牛圈、除粪便,天没亮起床,深夜还到牛棚转一圈,关注牛的作息规律,观察长势,保持牛场清洁卫生,推行科学养殖、健康养殖、高效养殖。2022年,养牛场被评为铜仁市市级家庭示范农场;2023年,我被认定为铜仁市第一批农业农村乡土人才,2024年荣获铜仁市五一劳动奖章。
强基础、增效益,圆好养牛梦。作为基层人大代表,只有干好本职、抓好生产,才能更好的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代表作用。一方面,我依托养牛场固定聘用10余名工人家门口就业,侧重“以养带种、以种供养”模式,带动周边群众种饲料玉米、牧草1200亩,惠及200余农户;发展20余户养牛散户,催生经营牧草或饲料10余户,户均增收1.5万元。如今我的养牛场常年存栏350头,年出栏250头,产值800万元,年纯收入50余万元。另一方面,我以人大代表身份,密切联系群众,当好群众发声筒,回应“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先后参加人大视察调研15次,考察学习3次,收集社情民意12条,提出意见建议5条,得到重视办理并受到好评,搭好为民代言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