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背起群众,田埂上谋划振兴!一位村支书与一个布依族村庄的暖心变迁
【开栏语】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的一年。
这一年里,贵阳贵安五级人大代表紧跟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精准聚焦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优势,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聚民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阳贵安实践贡献了代表力量。
在年末岁尾之际,贵阳网今起开设“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人大代表风采录”栏目,讲述代表履职故事,展示代表履职风采。
风雨中背起群众,田埂上谋划振兴!
——一位村支书与一个布依族村庄的暖心变迁
“很多村民不太清楚医保报销政策,这类事通常由我们代办。”10月31日上午,细雨绵绵,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第九届人大代表、高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长斌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往一位刚做完手术在家休养的村民家中,仔细了解病情、查看医疗单据,为后续办理报销做好准备。他说:“无论是作为党员干部,还是人大代表,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

吴长斌(右一)了解村民因病住院费用报销情况
风雨中的坚守
“雨太大了,屋后那截悬崖眼看着就要垮下来。要不是吴支书带着大家及时赶来,后果真是不敢想。”每逢雨天,大石布依族乡高坪村村民唐有文总会想起5月27日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今年5月,连续暴雨侵袭,高坪村竹坪组煤洞湾地质灾害点不断传出异响,山体裂缝持续扩大。乡党委与村党支部果断决定,对该区域4户16名群众实施紧急转移。
“我来背!”吴长斌冲进唐有文家,一眼看到瘫痪在床的唐家小儿子,他毫不犹豫蹲下身,小心翼翼将其背起,在泥泞湿滑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向外撤离。历经6个小时的紧张忙碌,唐有文一家全部安全转移至新居。吴长斌暴雨中那逆行的红色身影,也深深烙印在村民心中。
次日清晨,吴长斌又带领党员干部重返险区,逐户清点财物,并组织人员将家具、家畜等生产生活物资全部转运到位。得知安置户家中肉牛因无人照料急需出售,他再次主动揽活,联系买家,驾驶自家皮卡车在泥泞山路中往返30公里,帮助群众及时变现。
如今,唐有文一家已经搬迁至乡镇上并住上了两层的小楼,站在崭新的安置房前,他紧握着吴长斌的手,眼眶湿润:“要不是你们,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住得安心多了,日子更有盼头了。”
致富路的开拓
在过去的高坪村,村民去村活动室得绕泥路、淋雨;收庄稼、卖农产品全靠肩挑背扛,汗透衣背,腰酸背痛……“要致富,先修路”成为高坪村村民多年来的共同期盼。
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并当选乡人大代表以来,吴长斌始终把改善交通作为履职重点。他说,高坪村地处偏远,部分基础设施仍未完全覆盖,几户村民的入户路还是泥巴路。解决“出行难”,成为自己最迫切的任务。
通过大量走访调研,吴长斌详细统计了需硬化道路里程,并在2024年的大石布依族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改善村里道路交通的建议,最终获得乡党委和人大支持,除项目资金外,还争取到3万元人大代表办实事经费用于道路硬化。
今年以来,高坪村又紧扣“产业兴村”目标,获上级支持累计投入142万元,新建及改造产业路、村组路共3条,总长3.6公里,彻底打通制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三条新路串联起村民的日常与希望:1.2公里的村室路直通村委大院,雨天也能干净出行;1公里的产业路直达田间,农用车可开到地头,农产品运输不再费力;1.4公里的通组路连通全村院落,大幅缩短村民出行距离。
这三条路,不仅是出行线、产业线,更成为党员干部、人大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扎实、民心更加温暖。
幸福水的滋润
高坪村拥有大面积晚香脆李种植基地,其原有灌溉水池因年久失修、渗漏严重,蓄水能力大幅下降,有效蓄水量远不能满足周边果林日益增长的灌溉需求。每逢干旱季节或用水高峰期,果树缺水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挂果品质与产量,成为制约果农增收和产业发展的瓶颈,群众反映强烈。
“生产用水完全看天,生活用水也只能勉强维持。”为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吴长斌通过扎实调研,精准对接果林灌溉用水紧张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在今年4月的大石布依族乡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提出维修和新建蓄水池的建议。
高坪村争取到上级部门支持,投入20万元实施除险加固工程:池底防渗处理440米,池壁加固及防渗756米,标砖防护约84米,一池梯步进行防锈处理。8月工程完工后,水库蓄水量从原来的2千立方米提升至3千立方米,解决了152户712人的农业生产用水难题。
“李子挂果期最愁缺水,水库蓄满水后,每周至少能浇两回透水,每公斤至少加价0.5元。这片晚熟酥李可算盼到救星了。”晚香脆李种植户纷纷说道。
据悉,今年,高坪村晚香脆李基地共拓展到113公顷,投产部分产值约200余万元。
“我将继续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做好服务、多办实事。”吴长斌表示,下一步,村里将继续通过“院坝会”“田埂会”收集群众需求,谋划实施“路灯亮化”“文化广场扩建”等新项目,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可持续、更有温度。(记者 李佳旭/文 徐其飞/图)

贵公网安备 52010302001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