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1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8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代表提案者: 易敏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编撰乡土教材进课堂开展“祖国好家乡美”教育的建议

  建议提案编号: 第114号

  主办单位: 省教育厅

  会办单位: 贵阳市政府,遵义市政府,六盘水市政府,安顺市政府,毕节市政府,铜仁市政府,黔东南州政府,黔南州政府,黔西南州政府

  复文标题: 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14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内容:

  易敏代表:

  您提出《关于编撰乡土教材进课堂开展“祖国好家乡美”教育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为加深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认识,引领学生家乡观、祖国观,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各地各校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我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活动、“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学习宣传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阳光成长”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童心向党”教育等实践活动;二是开展戏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三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实现学科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融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教育

  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牢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涌现出省级“新时代好少年”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全省学校广泛开展“文明校园”评选活动,把地方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文明校园评选范围,截至目前,贵阳市第一中学、贵阳市实验小学等6所学校获得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修文县第二实验小学、息烽县云环小学等14所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称号。贵阳一中《创生C-ACT生涯发展工具箱,探索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体系》、贵阳六中《构建学校核心文化体系培养适应国家需要建设人才》等6个案例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

  (三)利用好社会资源开展地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部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开展地方乡土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充分了解与熟识历史名人、历史故事。另一方面,与社会机构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既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特色又提高学生乡土传统文化修养,培育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

  (四)开设好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推面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教材厅函〔2017〕6号)、《省教育厅关于下达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的通如》(黔教基发(2009)62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试行)>的通如》(黔教基发〔2009〕3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等地方课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二、下步工作打算

  德育工作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说教式的德育工作模式注定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推进的客观需求。为此,我们将在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的基础上,在遵照教育部、省教育厅工作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联合宣传、旅游、科协等职能部门形成德育教育的工作联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扎实深入开展好青少年德育各项工作。一是开展好党史教育活动。结合建党100周年的时间节点,开展系列党史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体会到新中国的成立及如今中国建设成果的来之不易,树立“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让广大学生知党史、做新人。二是开展好研学旅行活动。结合教育部等部委关于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有关工作要求,认真规划研学路线、设计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体会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家乡建设的日新月异,铸造“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坚守。三是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以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徒步活动、劳动教育等为主要载体,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深入社区、机关、街道、村组,在具体活动中以身体力行的方式直观感受、深层领悟,推动学生爱国爱家并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体验收获感和成就感。四是切实用好教材。开展教材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水平,让学生爱党、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更加浓厚。

  再次感谢您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继续关注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多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设性建议,共同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