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39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代表提案者: 尹晓芬

  会议届次: 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

  建议提案标题: 关于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建议提案编号: 第396号

  主办单位: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会办单位: 省农业农村厅

  复文标题: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396号建议的答复

 

答复内容:

  尹晓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所做工作

  2018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18〕1号),明确:“大力建设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撑”。近年来,我们大力汇聚各级各部门力量和资源,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推动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流动。

  (一)不断强化乡村本土人才培养。一是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结合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重点培育农业经理人等经营管理型、种养大户等专业生产型和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的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截至2020年底,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共投入资金4.5亿余元,完成培育数18.8万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二是实施农民全员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个“三年计划”。印发《贵州省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黔府办发〔2018〕41号)和《贵州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黔府办发〔2019〕18号),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及各类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乡村劳动者队伍。全省各级各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352.73万人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26家,其中国家级23家、省级44家、市级59家;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163个,其中国家级40个、省级123个。三是挖掘树立返乡创业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全省共评选全国优秀农民工25人、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3个,累计评选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344人,认定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6家,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万余人;16人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

  (二)着力引进乡村紧缺急需人才。一方面,积极搭建引才入乡平台。连续9年举办贵州人才博览会,深入调研摸准乡村发展人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定期发布机制,广泛搜集大扶贫领域人才需求信息,重点深挖基层农村产业发展人才急需。2019年,紧扣助力全省66个贫困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发贵州省贫困县人才需求地图,着力为用人单位靶向施策、精准引才提供科学指引。另一方面,持续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的通知》(黔府办发〔2015〕31号),“十三五”期间,全省各级各部门各领域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人数远超预期目标。累计引导294.18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完成目标任务150万人的196.12%;积极开展新型城镇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成功争取兴义市、龙里县等15个返乡创业试点县(市、区)成为国家试点。

  (三)积极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一是完善职称评价体系。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拟定专门条款,进行适当倾斜。在农业系列,专门对县及县以下专业技术人员设定农业推广研究员职称(正高级),拓宽基层职业发展空间,激励和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继续实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倾斜政策,指导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专项职称评审工作。二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出台《贵州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2018年至2020年底,共招募17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服务。三是鼓励人才到基层干事创业。推进落实《鼓励支持有关人员到贫困地区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助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引导2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领创办企业。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2020年,聚焦脱贫攻坚和重点产业发展急需,协调86名相关领域权威专家,采取专家组团服务和自行前往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贫困地区和企业一线,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成果转化、现场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等科技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迫切问题135个,开展培训授课、座谈交流、现场指导336场次,培训种养殖能手、技术人员等14934人次,促成36位专家与项目方初步达成长效合作意向,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乡村振兴。

  二、下步工作措施和打算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办发〔2021〕9号),明确:“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进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有关部署要求,我们拟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围绕“四新”抓“四化”,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为抓手,构建共建共享、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方面,重点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围绕“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六个重点方面,制定分产业、分层次农民教育培训标准,科学设置环节、模块和内容,培养造就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支持他们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带领小农户、普通农户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拓展农民教育培训渠道,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趋势变化,把教育培训办到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一线,在产业链上培养人,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人,帮助参训农民与金融担保、电商平台等新业态、新产业对接,拓展发展空间,让农民成为教育培训的受益者,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是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今年4月,省就业和全员培训领导小组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2021年度农民全员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黔就办通〔2021〕3号),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突出三类重点对象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一是重点围绕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劳动力、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等,持续加大培训和就业工作力度;二是针对退捕渔民户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促进稳定就业;三是包括乡村企业在内的企业职工,加大直补企业力度,提升企业培训质量,规范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转岗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以工代训。

  三是积极实施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人才政策。实施向基层一线倾斜的人事政策,做好县级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改革,不断拓宽基层专技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继续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领创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认定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执行基层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正常调整机制,积极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切实提高乡村干部工资待遇,引导各类人才向县乡事业单位流动。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推动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单位专家深入基层一线,通过技术咨询、讲座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为基层提供技术智力服务,与乡镇建立常态化联络服务机制,助力乡村振兴。继续深入推动“雁归兴贵”行动,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大创业就业平台建设力度,培育壮大产业发展动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