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生健康委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 821 号建议的答复
潘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支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省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着力提升地方优势中药材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水平”的建议
一是强化科技项目支撑。省科技厅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地方优势中药材品种“育、繁、推”的科技支撑工作,组织实施了“贵州喀斯特山地优势药用蕨类植物重点类群种质资源与林下生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毕节道地药材天麻连作障碍因子消减技术研究”“光伏+生态种植淫羊藿模式关键技术及标准化基地建设研究”等一系列科技计划项目。
二是强化我省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与评价。省农业农村厅安排贵州省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中央财政资金350万元和省级财政种业发展项目资金100 万元,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贵州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及种质资源评价平台”,开展100 种贵州特色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的精准评价,已收集保存优异药材种质资源1200余种7000余份,为中药材民族药材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支持中药材种质资源的调查、保护和精准鉴定、建设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开展品种创新攻关和展示评价、建设中药材 种苗良种繁育基地。2023年至今,省农业农村厅共安排588 万元专项支持资金。省农业农村厅推动贵州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开展天麻及伴生菌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支持贵州大学开展天麻“两菌一种”品种选育,建成原生境保护区2 个、种质资源圃2 个,保存资源204份,筛选优异种质4个。
四是推动建设大方天麻、七星关天麻、兴仁薏仁米、赤水金钗石斛、从江淫羊藿、绥阳山银花等良种繁育基地。示范推广赤钗1号、贵同箭叶1 号、贵同箭叶2 号、黔藿1 号、薏苡仁薏1 号、黔农薏1 号和薏珠1 号等品种。
五是着力提升地方优势中药材品种。贵州省黔东南州西南药用植物国家林种质资源库已获批为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省林业局将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2022 年制定的《贵州林下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对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进行规划布局,规划了黔南及黔北石斛产业带,黔东、黔西及黔北天麻产业带,黔中东部太子参产业带,黔中黄精产业带,黔西南白及产业带,持续提升地方优势中药材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水平。
六是建设“院士工作站”。2024 年,省委科技委出台《贵州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塑及优化建设总体方案》,对原12个省直部门批复建设的35 个创新平台序列,优化为13 个省级创新平台序列和20个部门级创新平台序列,其中“院士工作站”已调整为“省科学家工作站”。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根据代表的建议,对标省科学家工作站建设标准,加强辅导和精准服务,把“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创新开发利用”新增到正在编制的年度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中,支持贵州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申报;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加强对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承接科研院所的良种繁育成果,推广中药材新品种;省林业局将林下中药材发展纳入《贵州省林业产业“十五五”规划》编制内容,进一步提升地方优势中药材品种“育、繁、推”一体化水平。
二、关于“提升基地建设水平”的建议
一是提升基地产业规模建设方面。2024年,全省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806.2 万亩,采收面积238.98 万亩、产量148.03 万吨、产值430.62 亿元,同比增长4.0%、10.7%、9.0%。建设100 亩以上生产基地1790 个、1000 亩以上基地281 个、1 万亩以上基地16 个。制定天麻、白及、铁皮石斛、箭叶淫羊藿等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天麻、黄精、半夏等道地药材流通标准和“贵天麻”道地药材质量标准。2024—2025年省农业农村厅安排绿色高产高效资金等800 万元,支持建设天麻、淫羊藿、天麻、山银花、太子参、艾纳香绿色生态技术示范基地。
二是提升基地产业规范标准建设方面。2025 年1 月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等5个部门共同印发了《贵州省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 管理规范实施意见》,确定了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加强种子种苗 繁育基地建设、规范中药材种养植(殖)、规范中药材采收及产地初加工管理、开展中药材GAP实施示范建设、鼓励优先使用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的中药材等方面的任务;2025年2 月联合印发《关于遴选中药材GAP基地的通知》,加快推动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提升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水平和效益,遴选一批中药材GAP基地。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聚焦优势特色道地药材,开展绿色生态技术标准制定和应用;组织省中药材专家团队,制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开展从种到收各环节技术培训;引导农技人员积极参与“揭榜挂帅”创新创业行动,深入生产一线领办创办示范点,带动基地单产提升和品质提高。省林业局将组织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申报中药材GAP基地。
三、关于“石漠化治理、营造林等实施优先选择中药材品种”的建议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根据2022年完成的全省岩溶地区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结果,全省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5514 平方公里,占全国石漠化面积的21.47%,居全国第二,主要涉及耕地、种植园用地、林地及草地。“十四五”以来,截至2025年3 月底,工程治理石漠化面积达3789.93平方公里,森林 覆盖率达到63.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90.05%,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长期以来,我省将生态治理与发展经济作为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指导原则,根据贵州区域特色广泛选用杜仲、黄柏、银杏等木本中药材树种用于石漠化治理,在特定区域主推刺梨、花椒等药食兼用的特色产业,在我省脱贫攻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省林业局针对石漠化分级分类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启动编制《石漠化分级分类标准》贵州省地方标准制修计划。
下一步,将根据石漠化程度对应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以上(含极重度)三种类型,合理配置措施进行多系统耦合、多因素耦合实现综合治理。在开展营造林工作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将坚持“治石”与“治贫”相结合,始终要求各地要结合下达的营造林投资统筹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继续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适宜的林果、林药、生态旅游业等,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