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留在金沙源村的悲壮之歌
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血战湘江,到冲破四道封锁线,然后挺进贵州,强渡乌江,进入遵义。
1935年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次到达遵义。自此,红军从1月到3月在遵义上演了三进三出的故事,驻扎44天,足迹遍布遵义及周边城乡。
自1月2日起,红一方面军下辖的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九军团等部队分别驻守要地保卫中央纵队指挥部。其中红三军团进驻石板、鸭溪等地以防来犯之敌。
1月9日,红三军团的“江西洛安团”开进石板场,驻扎在乐意坝水窝、高岩、柑梓树、团鱼坑、后青坑等地。进驻后,他们迅速建立革命根据地,组建武装游击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
1月10日,红军在石板场召开千人大会,成立了石板革命委员会,由张德清任主席,杨定海任游击队长。组织成立后,在红军的指导下,他们打了当地的杨海云、杨万轩、陈子宣、万成章、罗绍成、黄廷厚等土豪,同时枪毙了石板场的国民党保长宋云峰。红军的一系列活动早已惊动了一河之隔的金沙县源村镇一带。这边的旧恶势力也是人心惶惶,特别是源村的豪强势力,更是大为震动。因为源村多数富豪都与石板的黄廷厚、罗绍成、宋云峰等土豪非亲即友,听闻石板“打土豪、分田地”的活动甚为震撼。
为防止红军进攻源村,源村地方武装秘密组织力量,在偏岩河畔的源村段秘密构筑工事,偷偷部署兵员守住河口。
1月13日,红三军团指挥部派第四师第十团第三营兵分两路前往沙土、源村一带侦查敌情。一部分由张震(时任第三营的营长,1992年10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从石崖渡取道官田直抵沙土;一部分从石板场取道潼关直达源村。
13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有一个侦查连的红军战士分别从源村的梯子岩渡口(今源村镇双星村梯子岩)、高炉子渡口(今源村镇双星村)、马脑壳大渡口(今源村镇沙溪社区小溪沟码头)三个渡口摸爬上岸第一次进入源村。
高炉子渡口、马脑壳大渡口的红军顺利摸进了源村,而在梯子岩渡口的红军却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刚刚爬上岸就被地方武装发现,眼看又是一场遭遇战。排长陈主星(江西宁都县人)果断下令往吊岩方向边打边退。打到吊岩,他把两位受伤的十五、六岁小红军藏在一庞姓农户家猪圈后,叫他们找机会脱生。接着,他带着队伍往大坡的雨台山撤离。眼见追兵越来越近,越来越多,他紧急处置,亲自率一个班战士留下,命令其余所有战士沿着河边迅速撤退,寻找渡口返回石板场报告侦查情况。后来撤去的队伍经过芦搞井到阁老寨下河边渡河成功撤离。
为了掩护战友撤离,陈主星与留下的战士故意暴露目标,吸引追兵往他们靠近。他们把追兵引到雨台山,躲进雨台山寺庙,以寺庙为掩体,与追兵展开激烈交锋,最后弹尽粮绝,除了他和三班长李在享外,其余战友全部壮烈牺牲在雨台山上。最后,他们由于伤势严重和子弹已经打完,在雨台山被俘虏。此前藏在庞家的两位小红军在地方武装的清山搜查中也被活捉。
被俘虏后,陈主星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但为了活下来,他想尽办法,终于躲过一劫,成功生存了下来。此后,他们忍辱负重,等机会再去寻找部队,可这个机会一直到他们离开人世都没有实现。
刚刚等到解放,李在享和另外两个小红军就先于陈主星去世。李在享埋葬在今天双星村的大坡王家阳沟,另外两位埋在沙溪社区金钟山的山腰上。
1964年5月11日,陈主星也离开人世,由其继子黄芳伦安葬于源村街后大林。
同样的激烈战斗故事,当日在沙土也发生过。后来国民党黔军军部关于黔军部署通报1935年1月15日的原件电文说:“据柏师长报告,沙土之匪已于元(13)日驱逐,向遵义溃去”。仅这一则电文就足以证明当年的战斗惨烈。
历史已经过去了84年,但红军在金沙县源村镇双星村雨台山的这曲悲歌一直被传唱。同样,在源村镇这片红土地上,红军1月份第一次来,3月底第二次来源村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经典也在常年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