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贵州银,是万种的风情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苗族古歌中有吟唱:“金子和银子,住在深水潭,水龙和硼砂,来陪他们玩”。这既是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也是苗族人与金银间的亲密关系。

 

 
 
 
 

  苗族银饰的造型及其纹饰构图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原始宗教崇拜。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常作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

 

 

  苗家人笃信银器能驱邪、消灾和祈福。人在生病的时候,便给他们用白银手镯刮痧。

  小孩子生病时也拿点银子,打成手镯,传说戴上后不久就会自愈。行路时过山泉饮水,先用手镯浸入山泉消灾再饮。

 

 
 
 

  苗家人笃信银器能驱邪、消灾和祈福。人在生病的时候,便给他们用白银手镯刮痧。

  小孩子生病时也拿点银子,打成手镯,传说戴上后不久就会自愈。行路时过山泉饮水,先用手镯浸入山泉消灾再饮。

 

   银饰锻造技艺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特有的手工技艺,包含铸炼、捶打、拉丝、搓丝、掐丝、镶嵌加固、洗涤等30多道工序,复杂而精细。

  简单、小件的银饰制作需要一天,而雕花项圈或银帽则要花上五六天时间。

 

 
 

 苗家的姑娘有银戴~ 

 

  银饰的佩戴分为头饰、颈饰、胸背饰、腰饰、手饰、脚饰。

 

  头饰有银冠、银簪、银梳、银围帕、银耳环和银童帽饰等。苗族银饰中以银冠最华贵,乾隆时期舒位的《黔苗竹枝词》就有“络额金银压两肩,银冠革履去朝天”的诗句。

 

 
 

  银簪和银梳在苗族头饰中最为普遍,既可搭配盛装,又能用做日常固定发髻。

  银簪的式样造型特别丰富,有直有曲,有圆锥状、扁平状、钎状、钩状、垂悬状、花束状等,造型和纹样有花、鸟、蝶、鱼、龙和各种动植物。

 

 
 
 

  银耳环是苗族妇女的必备首饰,少部分男子也有佩戴。

 

 

  为了戴耳环,施洞的女孩出生后1岁就要用针将一根红丝线穿耳朵,从6岁到13岁左右,要用糯米草一根根地往耳朵眼里插,一年加插一部分,将耳洞逐渐撑大,最多可以插上四五十根,以便能戴上4两左右一对的耳环。

  耳洞越大表明家庭越富裕,以至有的妇女耳洞被耳环坠豁。耳环的造型有蚕、叶片、圆轮、圆柱、悬吊、灯笼、银钩等。

 

 

  手饰以女性佩戴为主。有的从小就有一只经过巫师举行仪式后佩戴的“保命镯”,至为珍贵。有柱形、圆珠形、纽丝形、龙头形、蚕形、螺旋形、长筒形等多种形状,花样繁多。

 

  有一种关于银手镯的传说是:从前的贵州雷公山区经常有熊出没,而熊在抓到人之后,往往会用前爪按住人的两只手臂,一直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会吃。于是苗族先民总结出了对付熊的办法。在手臂上套上两只竹筒,熊一抓人,人就可以金蝉脱壳。于是苗银中就出现了一类极宽的银饰手镯代替竹筒,具有实用功能。

 

  耳洞大一点,再大一点 

 

  苗家人对于银饰的审美标准是这样滴:

 

  以大为美: 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为山,巍峨之美;水大为海,浩渺之美。

 

  以重为美: 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流行当地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人物志

 

  杨光宾,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国家级传承人

 

 
 
 
 

  在贵州省黔东南雷公山海拔1000多米的半坡上,一排排干栏式吊脚木楼静悄悄地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四周环绕着层层梯田,清澈的泉水欢快地流过,空谷中偶尔响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伴随着清彻的鸟鸣,这里就是孕育世代苗族银匠的远近闻名的苗家村寨——控拜村。

  初夏的午后,苗族银饰锻造技艺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老师在他的家中向我们展示了制作银花的古法技艺。

 

 

  我出生在银匠世家,从小就对银饰非常熟悉。

  13岁开始和父亲学习银饰制作技艺,15岁就独立制作一些银饰小配件,16岁便带着徒弟走村游寨,为苗家人打制银饰,在10多年里走遍了雷山县的各个苗寨以及广西、湖南等地。80年代后,我重新回到家乡,在家中接受上门订货制作银饰。

  一路走来,从事这门手艺已经40年了。

 

 
 

  刚学艺时,有一次和父亲走路到雷山的一个村子揽活,从早6点到晚7点,我们整整走了一天,我的脚磨出了水泡,当时疼的差点不想学了。

  有时我们在外连续一两个月找不到活干,那时打银为生的日子并不容易。可是,因为自己非常喜爱这一行,不知不觉就坚持做下来。

  特别是2006年被选为苗族银饰的国家级传承人后,我看到苗族银饰发展的新希望,感到有责任把祖辈的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技艺现场 

 

 

  苗族银饰的制作技艺需要30多道工序,錾刻和焊接是其中最难的两道工序。我们银匠在錾刻图案时并没有任何范本,所有的图都是靠祖辈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烂熟于胸。

 

  錾刻的力度和敲打的节奏要拿捏得非常好,平稳均匀适中,太轻出不来效果,太重会把银片穿透,就前功尽弃了。

 

 

  焊接也是一个费功夫的细活,例如,一付银角需要203片银花焊接而成,而每一片都是要经过手工编制和焊接一点点完成。先把银花粘上焊液,再用吹管焊接,火力温和,这样焊接的制品没有很明显的焊点,银饰浑然天成。

 

  传承

 

  我现在带的徒弟有20多个,主要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一般要2-3年能掌握基本技艺。最好的学艺年龄是从小开始,这样积累的时间长,到20多岁就能达到一定水平。热爱这行,肯吃苦,能静下心来学习是基础。

 

 
 

  一是愿意学习老手艺的年轻人比以前少了,因为相比外出打工赚钱,做这行费时又辛苦,通常做好一件作品需要半个月或更长时间,而做了也可能没有销路,年轻人就不愿意学。

  二来,现在有些银匠已经放弃了苗族传统纹样,而采用一些现代纹样来迎合都市人需要。

  还有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以锌白铜镀银作为“银饰”投入市场,加上采用模具冲床机械化批量生产,我担心这样会使苗族银饰失去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本来面目。

 

  心愿 

 

 
 

  我一直很崇拜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技艺,一定会把传统的特色保留并传授给我的儿子和其他徒弟,绝不能让它失传。

 

  苗族银饰是我们苗家人生活的一部分,在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中都用得到。

 

  我花一年时间为女儿准备了一套苗族银饰服装,就是送给她做嫁妆,并希望她传给下一代。现在村里的大部分银匠都外出到各地去找活,希望未来大家能重回控拜村,一起建设一个特色的中国银匠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