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并下发全国贯彻执行。这部《意见》中强调指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顶级评价,是最高的“言值”,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数千年灿烂的农耕文明的肯定与眷注。2018年2月11日省委办和省府办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工作方案》,其中就强调指出:“实施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工程。传承农耕文化遗产。”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农耕文化遗产的重视。其中包含着对保护好与利用好农耕文化遗产寄以的殷切期望,更是我辈的时代担当。

 

  一、迫切需要深化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认识

  要做到“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这是新时代的新命题。当下,尤为迫切需要相关领域与部门深化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认识,这是一个思想基础问题,更是一个凝聚共识的问题。

 

  1.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据相关文献记载,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炭化稻谷,说明了我国是最早从狩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古国。汉代班固纂集的《白虎通》上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易·系辞下》又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可见中华民族的祖先从事农耕的历史之久远。

  就贵州的农耕史而言,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耕田,有邑聚。”而这些记载已被前些年在威宁中水大河湾考古发掘的炭化稻谷堆积层,以及在兴义汉墓发掘出的水稻田模型和水田池塘模型给予了铁一般的证实。由此可见,在远古的夜郎王朝时期,贵州这片古老的土地就有最早刍型的农业耕作了。换言之,农耕文化遗产为我们留住传统农耕文化的许多历史信息。

 

  2. 当下需要对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认识

       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悠久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是一个民族农耕智慧创造与发明凝聚的精华,它在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中产生内生动力始终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当下与未来。中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我们身处电子信息化、农业机械智能化与肥料化学化时代的心灵依靠。切实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持农耕文明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团结和睦,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之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民心想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切实保护好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这是上告慰千古先人,下沿及万世子孙的不朽事业,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更是开创百性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必然要求。

 

  二、当下优秀农耕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

  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从远古萌生到今天,主要流行与传承地是广袤的乡村,由于面广量大而让世人见多不为奇,更无视它的生存与消亡,因而其极具脆弱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化与化学化的飞速普及,几千年不朽的农耕文化遗产已是全面的面临着生存的严峻挑战。

 

  1.优秀传统农耕技艺在不经意间消失了

  在当下的农村,世代传袭的驾牛拉犁耕地、拉耙平土的习惯已经几乎被现代化机械取代了。现在不少的村寨想找一架犁和耙作摄影道具都难。由于耕地基本不再用牛作牵引动力,因而在乡村不少农民家庭已不再饲养耕牛了,农家肥的施用已成了稀罕物。化学肥料与农药粉剂的持续施用,对耕地土壤的有机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此外,传统的锄草松土被除草剂取代,杂草虽然被除了,耕地却难以锄松。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几乎全靠化学肥料与农药粉剂来支撑与催熟,如此种种,优秀传统农耕技艺逐步变成了记忆,而这些记忆却又在日趋淡化与消失。

 

  2.传统耕地的种植被改变

  这些年来我们在农村可随处见到,原来的大田坝变成了大棚坝、苗木圃或者是四季常开的花海,优良的稻田坝很少见到种水稻了。这种颠覆性改变,使许多农民把先辈传授下来的农耕本领与节令农谚渐渐忘了,自然也就把千年的农耕智慧丢弃了。长此以往,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到头来有变空壳的危险。这种挑战是严峻的。

 

  3.乡村农耕劳动力从农耕土地上大批转移

  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主要是依靠农耕群体在农耕实践中来实现,而当下乡村大多数农耕劳动力跳槽转移,外出打工不务农耕了,这就给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尴尬的局面。那些曾在祖辈口中传颂的精典农谚,是我们的先祖在农耕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金子,真可谓“十句农谚十句真,一方水土一方人”:如懵懵懂懂、谷雨泡种,立夏不下、犁耙高挂,芒种忙忙栽、夏至稻怀胎,土能生白玉、田里出黄金,开渠筑坝、旱涝不怕,误了一春土、一年百辛苦……恐怕今天连那些“知天命”与“而耳顺”的春秋老人都说不上几句了。这不能不说是另一种挑战啊!

  我国数千年不朽的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曾为中华辉煌文明作过历史的坚实支撑。而今天与今后,我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在应对上述种种挑战以后还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如此,中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曾在世界上那凝固似的辉煌之光还能持续多久?

 

  三、整合力量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

  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红头文件首次提出,可见这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的极为重要性。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冠名,是对一种新型文化遗产的肯定;还要看到农耕文化遗产是一种集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混合型文化遗产,并具有广袤性和动态性的特17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合读本特别策划征,这就给切实保护好农耕文化遗产带来了复杂性和艰巨性。

 

  1.加强调查和摸底强化征集与搜集

  就物质形态的农耕文化遗产而言,截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农耕人用的犁、耙、挞斗、风簸、水碾、手礳、踏碓等等农具都能随处见到。而非物质形态的农耕文化遗产有如:耕作技艺、种植技术、故事传说、农耕谚语、耕作禁忌等等,可以说只要与农耕中老年人聊天,他们自然会让你享有耳福。遗憾的是近五十年过去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许多十分珍贵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因时代抛弃,现今欲找已是难觅了。所以,急需开展深入的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并评价征集,为将来集中馆藏与展示,以让年轻人和城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对那些记忆性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农耕文化遗产,采取访谈、录音、录像、进行数字化集成,有的要整理、编辑成书公开出版发行,使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精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积极开展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理论研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关于“营造乡村振兴良好的氛围。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的意见精神。需在省的层面适时举办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理论研讨会,以进一步阐释农耕这一个历史久远的概念与优秀农耕文化遗产这一新时代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凝聚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共识,通过研讨与学术交流,进一步彰显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灿烂与辉煌,进一步营造全社会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氛围,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提供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内生动力的支撑。

 

  3.整合部门力量加强协同合作

  鉴于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特殊性,需分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类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要尽快推进此项工作,须整合部门力量,加强协同合作,以更好履行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与适度合理利用,还亟需农业农村行政部门的发力,并积极协调省文物部门的合作,方能尽快把全省的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做好,使之唤发出强大的软实力,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深习优秀农耕文化遗产,膜拜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呵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才能使今天的人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将要走向哪里去。坚持在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适度利用,努力深入挖掘和阐释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精神力量,为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有力的精神与文化支撑,当下,迫切需要我们切实增强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信心和恒心。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