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水城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简介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水城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简介

  王建湘

  一

  水城是贵州西部的一片古老土地,早在几十万年以前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双戛彝族乡三岔河畔硝灰洞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就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一片土地上,长期以来生活着仡佬、彝、苗、布依、水、回、汉等兄弟民族,他们亲同手足,互相依靠,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繁衍,用双手和汗水孕育着这片土地。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闭塞的交通状况,又使各民族之间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形成了今天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现在全水城6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共29.5万人,98个乡中就有47个民族自治乡。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创造了各自光辉灿烂的文化,不论是民歌、民舞、民乐、说唱、传说、故事、挑花、刺绣、蜡染、服饰等等其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民族特点之强烈,色彩之斑斓,被省内外专家、艺术家称之为民族民间艺术的海洋,展现了水城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独具一格的艺术修养。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艺术宝库。

  水城各兄弟民族中,彝族、回族解放前就有了文字,但只有少数人懂得,主要是彝族的“伯摩”和回族的“阿訇”;苗族、布依族解放后国家曾帮助创立文字,但在我区也未进行推广;仡佬族则从来都没有过文字。因此,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保存,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几乎是唯一的方法。那些与生活有重要关戚的民族文化一代代流传了下来,并且得到民间艺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目前农村中广泛流行着的“掉头换尾”就是民歌再加工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方法。正是这些民间艺人的功劳,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灿烂夺目,光彩照人。

  解放后,党和政府相当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开发工作,从五十年代起省文化部门就派专业工作者配合原县文化馆的同志进行了挖掘、搜集、整理工作。省、地(市)、县(特)先后以民族民间文艺汇演、调演的形式选拔集中了大量的民间艺人和文艺节目。这些活动肯定和提高了民间文艺的地位,保证了一大批民间艺人,抢救了一批濒临灭绝的曲目,保存了大量的文艺资料,促进了民族民间文艺的繁荣,为广大专业文艺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这段时期,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节目相继出台,展现在全国和全省人民的面前,活跃在首都北京及省内外文艺舞台上。

  截止现在,据不完全统计,水城上省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节目有:

  一、 舞蹈

  1、 苗族芦笙对舞(南开青林张文友、张俊林表演)

  2、 花场一角(南开青林芦笙舞蹈家张文友表演)

  3、 芦笙双人舞(南开青林张绍学、张贵明、土角祝兴荣、祝兴治表演)

  4、 花场芦笙舞(南开青林张绍学、张贵明,土角祝永华、祝兴乾、祝永全、祝登才等六人表演)

  5、 芦笙滚(表演者同上)

  6、 苗族大刀舞(杨梅永姑)

  7、 彝族唢呐花鼓舞(南开顾大朋、罗新学、张时文、王德友四人表演)

  8、 彝族舞——盘歌(玉舍甘塘张洪全,杨梅常明陈敬贤,杨梅罗盘仡佬族毛文全等表演)

  9、 仡佬族舞蹈——“毛主席像太阳“(蟠龙猴场杨秀英,杨梅毛文全表演)

  二、民歌演唱

  1、 仡佬族民歌——“一颗红心向北京“(蟠龙杨秀英,杨梅毛文全演唱)

  2、 彝族民歌:

  “大河涨水满悠悠”

  “唱首山歌望搭腔”(大湾唐开芬演唱)

  “相约去唱歌”

  “我们彝家爱唱歌”(玉舍海坪高洪中、石有名演唱)

  “拾柴没有柴”(玉舍海坪龙银亮演唱)

  “乐呵呵”、“下田归来唱山歌”(张洪全、陈敬贤、毛文全演唱)

  “荷花出水朵朵鲜”(杨梅安银亮演唱)

  3、 水族民歌:

  “大河涨水漫上岩”

  “太阳出来红花开”(蟠龙红岩罗兴举演唱)

  4、 布依族民歌演唱(米箩倮么赵先英、赵益飞演唱)

  5、 仡佬族民歌:“阿勒勒”(蟠龙猴场杨登惠演唱)

  三、乐器表演:

  1、“夜乐舞曲”

  “箫筒调”(苗族芦笙演奏,南开张文友等表演)

  2、苗族唢呐技巧演奏(玉舍渔塘杨绍荣、杨绍全等表演。这个节目两支唢呐三人演奏,其中一人分别按两支唢呐的下半部音孔。)

  以上节目被选代表省上京演出的有:

  苗族芦笙舞花场一角

  苗族芦笙双人舞

  彝族舞:“盘歌”

  彝族民歌演唱:“乐呵呵”、“下田归来唱山歌”

  仡佬族民歌演唱:“一颗红心向北京”

  仡佬族舞:“毛主席像太阳”

  苗族舞:“芦笙滚”(在一九八六年省民族体育会上被选拔参加乌鲁木齐体育比赛)。

  一九八八年祝兴荣、祝兴治参加贵州民族风情展览芦笙队赴美表演了我县“苗族芦笙双人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苗族芦笙舞蹈家张文友表演的芦笙舞《花场一角》,代表我们伟大祖国参加了一九五六年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炉火纯青的技艺,独此一家的表演,获得了中外艺术家的极高赞赏。这个节目还多次为中央领导人表演献艺。

  然而,以后的极“左”思潮及最后导致的“文化大革命”,却使民族民间文艺几乎被扼杀:黔西北著名的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场被关闭,甚至派民兵驱赶前来参加跳花的群众;民间艺人有的被打成封建迷信的传播者,有的被打成牛鬼蛇神;文艺节目被当成毒草加以铲除。可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民间文艺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人民群众中悄悄流传着,广大民间艺人也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生存了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的一系列政策像春风一下子吹绿了神州大地,吹绿了漫山遍野。那些在地下悄悄流传着的民间文艺就像火山爆发似的喷发出来,一个个歌场自发形成了。现全水城大小歌场已有一百余个,区区有,几乎乡乡有。上万人的就有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场(农历二月十五)、盘友邻三万坪花场(八月十五)和南开青林神仙坡花场(端午节);万人以下的有玉舍箐马野鸡坪彝族歌场(端午节)、发耳水库布依族歌场(春节、正月十五、端午)、杨梅常明的玩空山(春节、正月十五、端午)等等。千人左右的歌场简直数不胜数。各族群众在这些节目集会中对歌、跳芦笙、吹唢呐、赛马、斗牛、打鸡毛、翻毛蛋、拉顺风耳……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赐给的明媚春光。

  二

  民歌是水城各族人民最喜爱,也是内容最丰富、最绚丽多彩的艺术形式,不论婚丧嫁娶、祭祀打嘎、迎送宾客、男女交往、劳动生产、娱乐休息都离不开歌。水城民歌浩如烟海,仅八○年至八一年编辑民歌集成时,就从搜集的四千余首民歌中记录了苗、彝、布依、仡佬、水、汉等六个民族不同曲调的民歌434首编入《中国民歌集成贵州卷六盘水分册》,贵州卷也被选了124首。

  水城的民歌从内容上来分有叙述历史、民族史的古歌,有婚嫁中的酒礼歌,有介绍生产知识的劳动歌,有丧祭活动中的酒令、跳脚、孝歌,有热情真挚、含蓄细腻的情歌,质朴、粗犷、传颂友谊的仁义山歌,还有儿歌,民间小调,花灯调等等。从曲调上来分,有的旋律婉转、抒情优美、起伏跌宕、声情并茂,就像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有的朗朗上口、节奏明快、情如潮涌、如泣如诉,就像西方歌剧中的喧叙调。更应使人注意的是有的已形成了有简单的和声,俗称为扣谱的复调音乐。从曲式结构上来分,有一句歌、二句歌、四句歌、六句歌、多句歌、分节歌等,每句歌词有五字句、七字句、十三字句、赶句等等,有的用汉语演唱,有的用兄弟民族语言演唱,有的则两者兼之。再从调式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变宫和清角在彝歌中出现较多。一般来说徵调式最多,羽调式次之,商、宫调式较少,角调式则还没有发现。从演唱方法上,分为全声带振动的大嗓及部分声带振动的小嗓两种,还有一些弹舌、咂嘴的特殊唱法。

  由于水城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使民歌的分布非常分散,大都以小聚居的民族村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

  彝歌曲调非常丰富,总数不下千种,已搜集成册的就有330首,各地的都有。按其代表性大概可划分为:(一)杨梅的常明、高石、永姑一片,它的特点是节奏欢乐,曲调婉转诙谐而富有变化,且常用移调转调的手法,这一带流行的“乐呵呵”、“盘歌”等曲调已流行于全国、全省,甚至被专业作曲家视为彝族音乐风格的代表;(二)玉舍的甘塘、海坪,大河的盘雄、双戛,杨梅的台沙等地的彝歌风格基本相同,这一带是彝族聚居区,歌种丰富,形式多样,曲调悠扬高亢古朴,许多威宁、赫章流行的彝歌比如“撒麻舞”、“撒燕麦”、“阿西里西”等在这一带都很流行;(三)大河的平坝、发箐、南开的金盆、乌铅、青林、南开,这一带是杂居区,曲调悠扬婉转,有的乐句相当华彩,其情歌及山歌曲调中明显地溶进了汉族山歌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为彝族的一支是从赫章、威宁顺水城大湾沿清水河至南开逐渐扩散迁徙的过程提供有力的旁证;(四)龙场区的彝歌自成一片,受盘县彝歌的影响很大,盘县的曲调,水城的曲调两者并存且互相融和。

  布依族的民歌大体分布为两个部分。一是蟠龙区的红岩、猴场、米箩区的倮么、俄戛、米箩等地;另一部分则是发耳区的湾子、都格、妥倮等地。前者曲调较为古朴,后都吸收了很多新的因素有些变化,但总的说来布依族民歌大都是喧叙调,曲调较为简单,可是内容丰富、叙事完整、文学性强。

  苗族根据头饰、服饰、语言分很多支系,水城主要有小花、歪梳等等。小花主要集中地是南开区青林、土角、蒿枝、干河等地,以长歌、叙事性的喧叙调为主,也还流行着一种类似黔东南苗族“飞歌”的曲调,名曰“喊歌”。这种歌,歌词有很大的即兴性,有时要找要邀的人名就是歌词。在夜幕降临苗家山寨、花场之后,“喊歌”四起,引吭高歌、荡漾回旋,给寂静的山寨带来无限的生机和诗情画意。歪梳其聚居地是杨梅区的白牛,杨柳镇的教场,滥坝镇的陡箐、茨冲等地。他们的歌,跟小花有着一样的内容特点,但曲调风格已完全不同,调子也丰富得多,尤其是情歌山歌,曲调婉转、淳厚甜美、柔和而又亲切,调式多为徵调式、商调式。

  仡佬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全国仅二万多人,水城就有二千一百九十三人(根据八六年统计),大部分杂居于蟠龙猴场、肖坪一带。由于这些地方地处偏僻,交通极端闭塞,使他们的文化侥幸保存了下来。同时也由于长期与彝族杂居,不管是语言或是民歌,都融进了彝族的许多成份,但仍然保持了仡佬族的独特风格,曲调苍劲、古朴、多为徵调式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种也较齐全。仡佬族女歌手杨秀英多次作仡佬族代表上省参加调演,还上京给首都人民作汇报演出。水城可说是一块研究仡佬族文化的宝地,省内外专家频繁前来采访者甚多。

  水城还有一种称之为白水族的,他们自称为水族,也有说是属布依族的,但在服饰、民歌等方面却与布依族大相径庭,独树一帜。他们在我区分布较少,多居住在南开区的连山、蟠龙区的红岩等地。他们的山歌曲调旋律性强平中出奇,悠扬华丽,水城其他兄弟民族称之为“啄磨担钩”。

  水城的民歌,不管什么民族都有着一套大体相同的完整形式,从古歌、酒礼、酒令到山歌、情歌,各个民族都均为齐备。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大杂居、小聚居的结果,是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融和的结果,他们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传统特点,又融进了其他民族的精华,尤其是歌词,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汉族的山歌,虽曲调只有一种,但内容浩翰无垠,“开排歌”、“盘花歌”、“吃烟歌”、“大山歌”、“大坡歌”、“太阳歌”、“月亮歌”、“分离歌”……种类繁多,系统复杂,还从未有人能把那一类歌唱全、记完的。这些数以万计的歌词,水城各民族中都广为流行。当然彝族曲调,苗族曲调在其杂居的地区内同样也是广泛流行的。

  三

  水城民族民间舞蹈大都与各民族的习俗密不可分,现就芦笙舞、酒令舞、跳脚舞等几大类进行介绍。

  苗族芦笙是最绚丽多彩的一章,有跳花场中的群舞,芦笙刀、芦笙棍,敬老人的单人舞,祭祀用的大鼓芦笙舞,还有专供表演的双人舞,以显示技巧的芦笙滚、点灰堆、点水、走锅口、踩麻杆、捡钱、唱酒、捡鸡毛、倒立等等。芦笙舞边吹边跳,声不断、舞不息,以脚下和转圈的功夫和独有的韵味著名于全省、全国。它的动作大方细腻,起伏跌宕很大,舞姿优美,一气呵成,舞到激烈之处,转圈蹲起频频,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芦笙贯穿了苗家的整个生活,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芦笙曲调,就有不同的芦笙舞蹈,种类是十分繁多的,难怪有人说苗家的芦笙是有语言的,只要芦笙一响,苗家就会知道在做什么或想要做什么,可见芦笙曲或舞的各种区别是相当严格的。

  苗族芦笙舞的发展上,南开区青林乡海发大队的张文友同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他首先把黔西北的苗族芦笙舞搬上了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文艺舞台;是他把传统的芦笙舞步的精华进行了创造性的总结,并且还根据生产劳动的动作创造了如点种、蹁草、拌粪、捞粪、犁地、搅炒面、一字跨步等十多个芦笙舞蹈语汇,黔西北苗家称之为“芦笙王”;是他首先把兄弟民族和专业团体的舞蹈语汇融会在芦笙舞中,用专业舞蹈“留头转”的方法创造了“芦笙大园场转”(在芦笙舞中叫“车园车”),一次就能转三百圈左右,中外专家看了惊叹不已;是他以轻盈的步伐,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技巧,独有的韵味赢得了省内外专家对苗族芦笙舞蹈的高度评价并给予他芦笙舞蹈家的头衔。然而遗憾的是这样一个颇有才华的舞蹈家、艺术家,他的成熟期却不幸正赶上了那史无前例的动乱年代,以至困境中他的艺术精华还来不及传给后人就在忧郁中与世长辞了。他的儿子张绍学、侄孙张贵明是他生前的唯一一对徒弟,目前也是黔西北芦笙舞蹈的佼佼者,前几年还曾赴京参加了全国单、双、三的舞蹈调演。

  彝族舞蹈主要是婚嫁、祭祀中的礼仪。婚嫁中的酒令舞,是由一群青年男女,每人手执一方毛巾,载歌载舞。彝族酒礼盘歌头有这样一段歌词:

  伸脚伸脚的,伸脚唱起来。

  踮脚踮脚的,踮脚跳起来。

  甩手甩手的,毛巾甩起来。

  张嘴张嘴的,张嘴唱开头。

  开头唱得好,接着唱长歌。

  场上买花线,怪歌都要唱。

  墙上蜘蛛丝,牵手牵手唱。

  坡头喜鹊叫,整齐整齐唱。

  山腰针子须,一绺一绺唱。

  出头修水沟,流水声样唱。

  今晚唱开头,长短一齐来。

  这里对彝族酒令舞的动作和它的喜剧色彩作了最生动的描述。酒令舞跳至最激烈处,男女手牵手边跳边向内裹,最后紧紧裹成一坨,叫做“裹螺丝”,使喜庆欢闹气氛达到白热化程度。建国以来历次的民族民间调演汇演,使酒令舞中描写生产劳动的部分被单独抽了出来,独立成章,再经过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和提炼,变化了队形,形成了现在民间表演的撒麻舞、撒荞舞、撤燕麦舞、撒小麦舞、盘歌舞等等。这些舞蹈朴实大方,模拟劳动的动作,舞蹈语汇简练,一看就懂,线条清楚,有始有终。

  彝族的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一种形式叫打嘎,整个打嘎的场面尤如古战场一般,帐篷式的一排排灵堂,灯火明亮,堂前引魂幡高悬,四周挂满了各式彩灯,摆满了纸人纸马。以家为单位的几百个火堂遍布灵堂的坡前旷野,唢呐、鼓锣喧天,气氛火红而肃穆,场面宏大壮观,真有象征誓师大会之感。跳脚舞贯穿着整个打嘎的过程,不论绕灵堂起势,火塘请亲,灵前祭奠,均得有三至六人一手执马操铃一手执手帕组成的跳脚队开路(有的跳脚队,二人执操铃,二人执花棍)。相传彝族祖先的头人在战斗中(有的传说为打猎)摔岩牺牲,卡在半岩,彝族骑马四处找寻,为保护英雄的遗体不受玷污,他们投石打鸟,跳脚踩虫,这就是“跳脚”来源的一种说法。跳脚舞歌声响亮,气势悲壮,舞蹈节律铿锵、动作大起大落、整齐而又豪放,是彝族勇敢、顽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性格与气质的体现。

  彝族还有一种板凳龙舞,以条凳为龙,一人在后执条凳两脚,两人在前各执一脚,三人将一条板凳上下左右翻滚自如,宛如飞龙舞凤。这种舞蹈流行于大河、南开一带,解放初期还有专业文艺工作者采访过,现在可能已销声匿迹了。

  唢呐花鼓舞是水城彝族特有的舞蹈。这个舞蹈是南开彝族唢呐艺人顾大朋进行总结加工搬上省的文艺舞台。他把过去演奏唢呐时的头部自由摇动变成了有节律的唢呐划圈,脚步也随着鼓钹的节奏跳了起来。此外他还把击鼓、挥钹者有机地配合起来,把原来的小晃动改成了大幅度的舞蹈表演,同时还加上了一些叠罗汉、猴儿扳桩、青蛙晒肚、背门板、翻跟斗等等具有杂技性的技巧动作,再加上二唢呐吹奏者、击鼓钹者位置的不断交替及互相诙谐的感情交流,使整个舞蹈现出喜庆、火红、热烈、欢快的气氛,既有难度大的技巧性,又有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现顾大朋已年过六旬,传授有顾明扬等徒弟。

  仡佬族有酒礼舞,舞蹈与彝族大同小异,但曲调不同。仡佬族和布依族过去还曾有过铜鼓舞,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能舞者。

  汉族的民间舞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大都是以湘、川籍人为首组织,有火龙舞、布龙舞、狮舞、旱船、花灯、秧歌、金钱棍、车灯等等。三中全会以后,文化部门曾一度恢复过火龙舞、狮舞,目前水城这方面的民间舞蹈队伍是以水城矿务局和水城钢铁厂组织的最大。

  总的来说,水城的民族民间舞蹈,还是以苗族芦笙舞,最有特色,在全国有独占鳌头的地位,怎样总结、发扬,可说是我们这一代人迫在眉睫的任务,否则,这一艺术瑰宝将眼睁睁地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四

  水城的民族民间乐器有相当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都普遍流行的,如月琴、筒筒(即二胡、有二弦和四弦之分)、笛、直箫、木叶、铙、锣、钹、鼓等等。演奏的曲目也大体一样,或小调、或唢呐谱。现只介绍那些各族有所特点的几件乐器。

  苗族的芦笙、口琴是非常普及的乐器,小伙子差不多都吹芦笙,口琴则姑娘们几乎人手一枚。芦笙有六支笛、五支笛的称为葫芦笙,都是苗家笙匠自己生产的。小花苗的芦笙,吹管长,两手伸长方能含住吹口,笛短,音色清新甜美,音阶为612356是羽调式的。歪梳苗的芦笙吹管短而笛粗长,要手捧着才能演奏,音色低沉淳厚,音阶为561235,是徵调式的。两种芦笙的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两头都是通的,铜质簧片嵌于笛根,插入吹管下部笙斗内,演奏时按住音孔,靠笛管形成的气柱振动弹簧片发音。口琴过去也由苗家自己生产,而现在大都由商店购买了。不过,买来的口琴还要请匠人改制过低音部分。口琴的演奏曲调,几乎是苗家自己的传统音调,只用单音吹奏旋律。逢场、节日、集会、逛商店,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苗族姑娘边走边吹,边看边吹,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在苗家美妙的音乐声中。

  唢呐在我区各民族中普及面很大,演奏时两人吹、一人击鼓、一人击钹。

  布依族、仡佬族的唢呐是铜质的,两支大小一样,齐奏,除击鼓击钹外,还加上一人击包包锣,民间俗称“对子唢呐”。

  彝族和苗族的唢呐是木质的,一大一小,民间俗称为“大扣细”。

  在唢呐曲调上,融和现象是主体。从搜集到的唢呐谱来看,“上方谱”、“下方谱”、“阴谱”、“正谱”、“二簧腔”、“筒筒腔”、“迎上谱”、“迎下谱”……曲牌的类别十分繁多,各个民族的唢呐艺人都能演奏这些曲牌,差别并不是很大,如有差别,那大都是唢呐艺人即兴创作所致。唢呐演奏,十分讲究换气、一气呵成。换气不能停声,鼻吸气,嘴仍吹奏,一心二用。对于唢呐的各部分,老艺人们给取了各种名字。哨子叫“五谷分尸”,牙管叫“六牙道人”,嘴垫叫“五转五年”。八个音孔分别用八仙的名字命名。

  四眼箫:四眼箫只有四个音孔,因此得名。这是苗族的古老乐器,音色同汉箫,然而刺透能力却很强。它的音孔位置,从上至下,一、三孔排列在箫体左右两侧,二、四孔在箫体正面,其音阶为56123或61235,音域从5—5或6—6两个八度。四眼箫大都是苗家乐手自己制作,演奏的曲调很多,如“花场曲”、“看牛谱”等,有时也演奏一些芦笙调和唢呐曲。但是,四眼箫演奏的曲调却富有很大的即兴性,它发音柔和、恬静,善于抒发忧伤的情调。

  口弦在水城苗族妇女中常作一种装饰物随身配带,它就是一片铜的簧片,演奏时,把口弦置于嘴边,一边弹一边利用口形的变化奏出简单的旋律。口弦曲大都是即兴曲,传统曲目较少。

  铜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形如一个倒扣着的沙罐,是布依族、仡佬族中庄重的乐器。它的使用非常慎重,一般只在全寨人都参加的三月祭山节日的重大的祭祀场中,作为隆重的礼仪中的一项进行演奏;作为娱乐的演奏活动,只能在正“月里“进行。铜鼓是历史文物、是传家宝,遗憾的是大部分铜鼓在极“左”的年代里已强迫让布依、仡佬族群众交出当废铜处理了。现财政局还保存有一面,蟠龙猴场保存的有两面,一般不是非用不可,是舍不得动用它的。铜鼓演奏也有谱,已搜集到的《铜鼓奇文》一书,记有鼓谱十二章,以月分章,从正月至九月每章一谱,十、冬、腊三月,三章合为一谱。

  五

  水城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海洋,但要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掘出来,那是需要有一支相当数量的有事业心能吃苦耐劳的专业队伍和广大有心于民族民间文艺的业余爱好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这里我所介绍的情况,只是十多年来我在历届调演、汇演和采访、搜集活动中所看到、听到、了解到的零零星星的材料进行概述的,对于浩瀚的文化遗产简直只能说是沧海中之一粟。简介中的一些论述和见解也只是我个人从事民族民间文艺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不成熟的看法。这些论述,有的可能偏颇,有的可能不够科学,更不能说是什么论断,加之本人知识面窄,水平有限,错误和遗漏应是难免。之所以把它写出来,目的是想把我了解的情况尽可能从总的轮廓上概略地告诉那些关心和有志于水城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事业的人们,为其全面挖掘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当块铺路石。如果这个介绍能为他们的工作起一个索引的作用,我将感到无上的荣光。

  (选自《水城文史资料·少数民族专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