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赶场”的历史变迁与地名演变
北方叫 " 赶集 ",两广叫 " 赶墟 ",云南人说 " 赶街 ",贵州人说 " 赶场 "。说法虽不一样,意思却都相同,就是约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集市,交换物资。为何在集、墟、街、场之前都加一个 " 赶 " 字呢?这是因为古时皆以 " 日中为市 ",人们都在晌午时分到达场坝,趁着人多好做买卖,热闹一阵之后便散场了,所以非 " 赶 " 不可,无论路途远近,都要按时赶到。
明代,贵阳城中住着许多官户、军户、民户、匠户,每天需要购买大量农副产品,而农村中,屯堡与村寨错杂,汉庄与苗寨相间,彼此需要交换物资,集市贸易随之兴起。《贵州图经新志》记载 " 郡内夷汉杂处,其贸易以十二生肖为该市名,加子日则曰鼠场,丑是则曰牛场之类。及期各负货聚场贸易,乃立场主以禁争夺。其附郭者,旧有卯、申二场。弘治以来,今抚镇大臣以军民生理疏阔、增子、寅、午、戌四场,并前六场,人甚称便。"
以十二生肖为场,在贵阳及全省都很普遍。这与 " 农历 " 在民间的推广有关,以 " 十天干 " 同 " 十二地支 " 相配而成 " 甲子 ",用以推算时日,如甲、乙丑、丙寅、丁卯之类。又用十二种常见的动物与 " 十二地支 " 相配,谓之 " 十二生肖 ";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已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这种推算方法,简单易行,生动形象,便于记忆,即使是目不识丁的人也可掌握。
赶场的时间,用甲子推算,十二天一场,周而复始,妇孺皆知。赶场的地点是约定俗成的,久而久之,这个赶场地点便以赶场的日子命名,如逢子日赶场的场坝称鼠场,逢丑日赶场的场坝称牛场,于是,牛场、马场、猪场、狗场、猴场、鸡场之类的地名,在农村比比皆是。就一场而言,场期是固定的,场坝因场期而得名。就一个地区而言,今日赶鼠场,明日赶牛场,他日赶虎场、兔场、龙场 ……,便成了所谓 " 转转场 "。不过,人们似乎觉得老虎太凶,不大吉利,往往把虎场改称 " 猫场 "。
到了清代,场市星罗棋布,遍及穷乡僻壤,同一地区不免有若干场期相同的场坝,不便区分,于是便以大小、上下、新旧或地名加以区分,如大龙场、小龙场,上马场、下马场、旧牛场、新牛场、曾同马场、官庄马场之类。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同一场坝有几个场期,如青岩场的场期为寅日和未日;贵阳府亲辖麦西里的鸡场(今属白云区),除在酉日集市外,又增加卯日集市,贵筑县西上里的龙场(今金华镇),除在辰日集市外又增加戌日集市,所以,既称龙场又称狗场。在这种情况下,再用十二生肖命名,势必要造成混乱,渐渐改为以当地地名为场名,如青岩场、沙子哨场、花仡佬场、扎佐场、巴香场、中曹司场、谷定场等等。
不过,场坝名称虽然变了,而场期仍以十二生肖而定,如沙子哨在丑(牛)、未(羊)两日赶场,扎佐在子(鼠)、午(马)两日赶场,孟关在子、午两日赶场,花仡佬在丑(牛)、午(马)两日赶场。
" 场 " 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最能反映城乡经济变化。最初的场坝,多是些 " 野坝场 ",届时人们聚集在一片空地上交易,散场后空无一人,只留下些摆摊设点的石头。在交换不频繁的时候,每隔十二天赶一场,以 " 十二生肖 " 为场期,场名的现象极为普遍,人们按甲子轮流赶 " 转转场 "。有的场坝,生意兴隆,渐渐有人居住,形成了一条街或半边街。场期增多,有的竟成 " 百日场 ",如贵阳场郊和城中的集市。
昔日的场坝,有的因地理区位优越,周围物产丰富,因贸易而发展为城镇,如花仡佬场发展为花溪镇,青岩场发展为青岩镇,龙场、狗场发展为金华镇,沙子哨场发展为沙文镇,扎佐场发展为扎佐镇,石板哨场发展为石板镇等。贵阳市的许多县(区)及乡镇驻地,大都是昔日的场市,所以,知道 " 场 " 的来历,才能更好了解这些地名的由来,了解贵阳城乡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