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里坊·街坊·牌坊·牌楼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隋唐时代实行“里坊制”,将城市划分成若干块状居民区,称之为“坊”。“坊” 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墙中设门,称为“坊门”,后来“坊门”演变为牌坊。换言之,牌坊起源于街坊,这在阳河畔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拥有令人信服的例证。

 

飞云崖牌楼式大门

       一、镇远府城以“牌”为街区单位

       贵州镇远分为“府城”“卫城”两大部分,前者位于阳河之北,后者位于阳河之南。镇远是先有“卫”,后有“府”。“卫”是军事组织,“府”是行政组织。镇远府城,历史上以“牌”为街区单位,由东向西,从阳河下游向上游递进,依次划分为六个“牌”。各“牌”营生有所分工,财 富多寡也有区别,民谚戏称:“头牌一枝花,二牌盖过它;三牌京果铺,四牌油炸粑;五牌开马店,六牌烂豆渣。”

        “头牌”,即第一牌,位于府城东边阳河下游。乘坐木船逆阳河而上的外地客商,首先在“头牌”弃舟登岸,在此安家,生意兴隆,生活不错。但“头牌”地势较低,时有水灾为患。往上行走,到了“二牌”,地势稍高,住户做的是大生意,住的是大房子,各方面都盖过“头牌”。“三牌”住户做的是小生意,贩卖糖果点心等食品,泛称“京果”。“京果”原本指的是进贡给皇族的地方果品,后来演变为糖果点心的代称。能做“京果”生意也还算是老板了。“四牌”住户做的是小本生意,把大米、糯米浸泡之后磨成浆,装入特制的圆形铁皮小盒子内,用热油炸熟,成品叫 “油炸粑”。有的在“油炸粑”里面放入豆腐、辣椒、葱蒜、五香等香料,炸熟后,香辣可口,故又称“油香粑”。做“油炸粑”“油香粑”生意的人,大多较为贫困,在家门口用简陋的装置架口小油锅,手忙脚乱地炸“油炸粑”,称不上“老板”。“五牌”住户不全在河畔,但却是向西走陆路前往贵阳、云南、东南亚的必经之道,是开设马店、提供驮马的好地段。马店不仅提供驮马,还提供食宿,实为可以提供驮马的旅店。赶马帮的“脚子”们以及肩挑背驮的 “苦力”们,平常可以享用的美味佳肴就是豆腐甚至于豆渣了。因此,紧邻“开马店的“六牌”,豆腐生意兴隆。“六牌”生产的豆腐,利用“龙王井”“猪槽井”的天然山泉水,品质极佳。

 

        二、镇远街区的划分与牌坊有关

       历史上,贵州城市一度被划分为区、坊、闾、邻四级,5户为一“邻”,5“邻” 为一“闾”,25“闾”为一“坊”,若干个“坊”为一区。镇远府城街道叫做“牌”,与“里坊”制度有关。“坊”与“坊”之间,彼此称“街坊”。“街坊”与“街坊”之间,设有标志物,最早就是个木牌子,像现在的指路牌那样。后来发展成砖砌的甚至于石制的门洞式标志性建筑物——“牌坊”了。“牌坊”既是“街坊”的分界线,又是结合部,是街坊们聚会闲聊的处所。由于其地人气旺,有人看到商机,便在牌坊附近做起生意来,于是形成了市场。这种市场称为 “坊市”。在“坊市”做买卖,称为“赶牌坊”。

       镇远府城各“牌”之间修建有许多巷道,诸如复兴巷、仁寿巷、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陈家井巷、紫皇阁巷等。一些巷道入口处建有石牌坊,后来毁掉了一些。前几年,在复兴巷、四方井巷,各恢复了一座。一些通向码头的街面上,原来也修建有牌坊。比如,“府城大码头”建有“永安通济楼”牌坊;天后宫码头建有砖砌牌坊;“禹门”码头原有砖砌牌坊,1959年拆除。1993年修建青石牌坊,匾额“禹门”。

      牌坊作为“里坊”“街坊”之间的地标式建筑物,后来被延伸到一片建筑甚至一栋建筑的外沿,成为地标性建筑物,这就是许多建筑群要修建牌楼式大门的原因。镇远城内的东山寺、令公庙、火神庙、北极宫、水星祠、文明书院、甘文焜祠、邹泗钟祠等等,都有牌楼式大门。文庙照例建有“德配天地”牌坊、“道冠古今”牌坊以及“棂星门”牌坊。至今保存完好的是青龙洞万寿宫牌楼式大门、青龙洞牌楼式大门、天后宫牌楼式大门。

 

镇远四方井巷牌坊

 

        三、多姿多彩的贵州牌坊

       在贵州,牌坊的名称有许多种,诸如贞 节坊、贞寿坊、长寿坊、节孝坊、孝寿坊、孝慈坊、抚孤坊、招财坊、花牌坊等等。《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单独收录了44座牌坊,保存完好的35座。名气大的是贵阳青岩“百岁坊”、遵义龙坑“功德坊”、兴义“鲁屯石牌坊”。

       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青岩镇,建于庙宇、会馆、祠堂、陵墓前方的石牌坊和建于通衢大道上的石牌坊,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座。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定广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定广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原来在东南西北四门附近都建有石牌坊,一共8座。现存的3座石牌坊,两座建于道光年间,一座建于同治年间。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 年)的“赵彩章百岁坊”和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赵理伦百岁坊”均为“上寿坊”。古人认为,人活60为“下寿”,80为“中寿”,百岁为“上寿”。赵彩章和赵理伦分别活到101岁和102岁,均达 “上寿”标准,获皇帝“恩准”修建“百岁坊”。虽说均为“上寿坊”,且都是四柱三门五楼式,但修建工艺有所不同。赵理伦百岁坊,多处镂空,工艺精湛,技高一筹,堪称牌坊家族佼佼者。

      两座“百岁坊”的主要区别,突出表现在4根立柱的8个抱鼓石上。本来,抱鼓石的作用在于“抱”住立柱,使其稳固,因大多雕刻成圆鼓形,故被称为“抱鼓石”。但赵彩章和赵理伦两座“百岁坊”的抱鼓石,都不雕刻成圆鼓形,而分别雕刻成葫芦形、狮子形。葫芦形,又似石榴形。用葫芦、石榴当“抱鼓”,既取“福”“禄”的谐音,又取“多子”的吉象,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赵理伦百岁坊,用石狮子当“抱鼓”,且其狮子均作由上而下跳跃状。狮子被视为兽中之王,置于建筑物内,据称可以辟邪,同时寓意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古代又称狮子为狻猊,据传是“龙生九子”之第五。狮子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不过,在神州大 地上,狮子造型千差万别。一般说来,大量石狮子多取蹲坐式,虽然威严,但显得呆板。而赵理伦“百岁坊”上的石狮子则取跳跃式,活像民间的狮子舞,正由桌上往下跳,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艺术大师刘海粟,看了这些石狮子,盛赞其为“高度艺术化的石雕精品”。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上的抱鼓石,造型与赵彩章“百岁坊”十分相似,统统雕成葫芦形,或称石榴形,但在葫芦或称石榴的嘴唇处,雕刻一对小狮子,且均作自上向下跳跃状,似乎表明,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的这座牌坊,吸收了道光年间修建的两座“百岁坊”的某些建筑工艺,可能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精简了许多。

       遵义龙坑“功德坊”,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坊题记》称,“遵郡向设书院三所”,其后“毁于兵燹”。记名总兵何行保捐资办学,备受褒奖。按清廷规定,捐银千两以上者,即能“请旨建坊”,可获“乐善好施”美名。实际上,何行保 “捐银六百两”,“并捐田业四份,契价银二千五百六十两,管收市斗租谷一百三十余石,作为掌教束修及生童月课膏火之费。”经朝廷准,在城南10公里处之贵(阳)遵(义)大道上的龙坑场口修建“功德坊”。贵遵大道是川黔驿道的重要地段,行人如织。牌坊坐北朝南,四柱三门,面阔7.24米,通高14 米,由60多块精雕细刻的料石构成。上刻圣旨牌和各种图案70余幅。匾额对联文字,出于名家之手。其中,著名外交家郡人黎庶昌题写的隶书对联为:“物与平施大道允同君子履;德能止善芳规卓有古人风。”落款楷书阴刻“钦命二品顶戴、川东兵备道、监督重庆府、乡愚弟黎庶昌顿题。”  

 

       四、牌坊具有多重文物价值

       牌坊是一种具有多重文物价值的乡土建筑:或用于宣扬封建礼教,或用于旌表功绩德行,或用于颂扬长命百岁,或用于标明地界范围。多以石头修建,其上采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手法,精雕细刻神禽瑞兽、奇花异草、历史掌故等图案,和名人撰书的匾额对联、修建题记等文字,是研究社会历史、风土民情、道德风尚、雕刻技艺、文学艺术的乡土建筑。其中,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鲁屯镇的“鲁屯石牌坊”,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屯石牌坊,原有四座,今存三座。在相距数十米的狭小范围内,即如此密集地建 有三座石牌坊,这在省内省外都不多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更为稀有,足见汉文化对“夜郎故地”影响之深。

       为旌表生员李汝兰之母长寿百岁建于光十八年(1838年)的“贞寿之门”坊,阴刻11副对联:“一世休凝萱献瑞;寿过三万六千日。”“九重恩溥石留香;天笃幽闲贞静人。”“寿逾百龄绵风纪;五色斑衣堂上舞。”“人传四世庆蝉联;一封丹诏日边来。”“彤管扬徽,黄麻表寿;金萱笑日,玉树临风。”“仙李蟠根,树衍千枝堪屈指;灵萱得气,花开十纪又从头。”“遇 盛世殊恩,荷天之宠;得坤维厚气,应地无疆。”“能节能孝能慈,和气致祥,霭霭盈阶森玉树;有容有德有寿,幽光必达,煌煌卓楔贲龙光。”“竹节松筠,历寒雪严霜,屈指一百零两稔;兰香桂馥,看春华秋实,点颔三十有五人。”“上寿大约百年,乃巾帼有人,更纪算于二年以后;同堂已经四世,想子孙逢吉,步衍祥者五世而 遥。”“懿范式自南黔,翼子认燕,诒孙以谋,四叶呈祥家有庆;荣褒叨从北阙,备妇之德,践母之道,百龄厉节寿无疆。”

        为旌表生员黄建勋之母李氏“恪守孝”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志固冰质”坊,阴刻7副对联:“堂上翁姑无歉志;道旁茜颊有余香。”“破镜廿龄,柏梅矢志;含饴四世,彤管流芳。”“道尽死生,奉白发萱闱直把孤孀全孝子;事兼教养,守 青春兰厄,能将慈母作严亲。”“厥志在抚 孤,白璧无瑕,黄壤何须同日去;此身能裕后,青云有器,紫泥终许自天来。”“白马山高,蔚为竹箭松心,节错根盘光日月;青塘水净,濯出冰肌玉骨,怀芳履洁被恩荣。”“托孤在殉国之年,险阻备尝,不受俗人怜苦况;教子曾择仁而处,功名小就,更邀旷典发幽光。”“风化始闺门,吟柳絮,咏柏舟,才节誉腾三族;激扬先妇德,调雉羹,和熊胆,孝慈名达九重。”

       为旌表李锦章长寿百岁建于道光二十年(1846年)的“升平人瑞”坊,阴刻5副对联:“硐口种桃,春融日昶;天心眷李,寿越期颐。”“上帝与长龄,算闻海屋寿添十;大君颁旷典,恩出枫宸命锡三。”“半寸溯萌芽,风雨无惊,养成合抱苍松古;百年荣奕叶,乾坤再造,培得盈阶玉树新。”“百岁 世难逢,况以遗弱藐孤,不知经几许盘错;九重恩遐被,若非作人寿考,何克有如此达尊。”“屯曰鲁屯,宗邦之礼教犹新,溯一百有二龄,全寿全归,节媲松筠锦鹤算;瑞称人瑞,古硐之元精宛在,计三万六千日,为坊为表,恩颁纶悖荷龙章。”

       在贵州高原,许多庙宇、会馆、祠堂、陵墓都修建有石牌坊,或牌楼式大门。譬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顺文庙,建有“德 配天地”坊、“道冠石今”坊和“棂星门” 牌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平飞云崖,建有飞云崖牌楼式大门和月潭寺牌楼式大门。牌楼式大门上的石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石刻对联,为主体建筑增色不少。飞云崖牌楼式大门有72字长联:“丹崖皓月护千年,竟幻作莲花世界,听流泉漱石,响苔鸣琴,苍翠亦留人,知此间固别有天地;南海慈云飞一片,赖重新竺国琳宫,况几杵梵钟,撞醒尘梦,光明原觉物,统斯民而再拜神仙。”

       损毁不存的古建筑,不提倡毫无根据地重建。但是,如有科学依据,又有特殊需要,经过论证亦可恢复。镇远在主要巷道入口处恢复昔日牌坊,对后人、外人了解镇远府城的历史文化大有帮助,值得关注。但有个细节务必注意:如果要在牌坊上面横向刻字,最好遵从古代书写款式,从右到左,而不是从左到右。“四方井巷”石牌坊,书写镌刻反了,实为美中不足。 (文/图 尤大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