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杨成兰:一个侗家“织娘”眼里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0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见到杨成兰,她身穿一袭蓝染长衫,不施粉黛。

  4月16日下午,从各村寨收布回来,她和小姐妹,正从车上卸货。然后,抱起一卷卷土布,往木楼上去。

  布匹归仓,缓缓坐下。

  和记者交谈时,她频频低头看手机。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她在当淘宝客服,必须“秒回”,否则订单就飞了。

 

  杨成兰正在织布

  一条小溪,将山坳一分为二,穿村而过。

  丰登侗寨位于贵州榕江县栽麻镇。群山环抱下,七八十户人家。

  杨成兰印象中,小时候的村里,家家户户有织布机。吱吱嘎嘎的织布声,伴随在童年的欢乐中。

  杨成兰是丰登侗寨的首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回家,她发现,侗布几乎在村里“绝迹”,大家都不穿了,更别说织。手工织就,果皮、药材等草木染色,健康又环保。穿着侗布长大的她,有些难过。

  创业的执念,便源于此:想把本民族的好东西留下来。

  2016年3月,她租了一个猪圈,改造成侗布织染作坊。手织侗布要传承下去,就必须“有用好用”。

  她想过,至少要闯过几关——标准化、规模化、时尚化,才能市场化。

  从小跟着母亲织染布匹,她深知传统布料织染方式的优缺点。原先侗族人染布,用于自己穿着,并不在意色差、色牢度。但要走向市场,这些都是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于是,苦心钻研,反复改良。

  比如,同样浓度的染料,不同温度、湿度、浸泡时间、退蜡时间……染出颜色,都不一样。她就慢慢做实验,一个个记录数据。

 

  侗族土布,经过草木染后晾干(采访对象供图)

  侗族土布的“灵魂”,在于手织,其质感是现代化机器难以模仿的。

  因而规模化生产,最为艰难。她花了半年时间,在从江、榕江的10多个村寨,走访两三千户人家,劝说族人重拾技艺。

  遭遇99%的拒绝,大家不相信她,能把土布卖出好价钱。后来就先付钱,后取货。一度买回很多次品,根本卖不出去,为了不打击积极性,她只是默默收下。后面就增加了培训环节,合格再上岗。

  一步步,培养起60多人的签约“织娘”队伍,加上接“临时单”“刺绣单”的,带动300来人增收。手脚快、技术好的,最多时每月能到手四五千元。

  现在,年底还为表现好的“织娘”发红包,不时组织拔河、跳绳、织布比赛等。

 

  杨成兰的侗布坊取名“倚山人手造生活”(刘俊希肖子烨摄)

  最初,市场销路不明朗。妈妈是唯一的助手,陪她一起纺线、织布、染布。通过淘宝,挂出去卖。

  慢慢订单多了,才发动更多人加入。她的老公吴方俊也辞职回来帮忙。

  杨成兰收集、整理的侗布纹样,有八十余种。为达到相同的生产标准,一般由她提供棉纱线,织完再统一印染。经常合作的寨子,杨成兰都培养了一名“织娘”作总联络人。

  如今,她的侗布坊,可年产侗布三四万米,产值达200多万元。全国各地都有订单,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国。

  一些知名品牌,还主动找上门,或寄成品来染,或是订购布料。包括无印良品、美特斯邦威等。

  “产能有限,大单、急单都不敢接,现在也是。”平常,线上线下订单,各占半壁江山。近期受疫情影响,很多欧美订单减少,“就靠线上了,大概每天五六十单”。

 

  杨成兰给来侗布坊参加夏令营的孩子,讲草木染的原理

  半年前,侗布坊搬入新址。一个由5栋木楼组成的“综合体”,里面有染房、仓库、织布体验间、样品展览厅等,甚至有11间民宿。

  侗布坊取名“倚山人手造生活”,意为:倚山而居的人,用手工创造美好生活。

  “创业四年,占地面积扩大60余倍,投入是最初的200多倍。”杨成兰认为,她的创业才起步。

  目前,出售的还主要是棉线、布匹等半成品。产业链前端,虽然已带动村民,种植了50多亩染料原料——板蓝根,不过还有很大空间。产业链后端,将与设计师合作,生产更多成品,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此外,非遗文化民宿深度游,也是方向之一。只接待“专业”游客。2020年刚刚接待的三拨人,包括中央美院的采风团、学校夏令营活动团等,都带着学习目的。

  如今,杨成兰布坊制作的侗族土布已行销国内外,走上“巴黎时装周”。从山里的世界看向山外的世界,杨成兰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记 者:李远莉 陈李育 陈鹏 李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