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贵州民族大学专家对话西江苗寨村民共同研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3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为加强校地联动,探讨民族地区高质量社会治理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与旅游转型升级,5月30日,作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教学实践西江工作坊的重要环节之一,西江社会组织座谈会在西江苗寨举行,来自西江苗寨各民间组织、西江本土研究机构代表以及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区域一流学科的专家学者20多人参加了座谈。座谈中,与会代表紧紧围绕文化传承发展创新、西江社会治理的成效与挑战、旅游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谈到过去旅游发展的给苗寨带来的变化,西江传统社会组织代表“活路头”蒋元中认为,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苗寨村民都没有外出打工了,靠着旅游大家过上了好日子。现在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但这是暂时的。“旅游开发让西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在家累死累活干一天农活也没有一分收入,现在坐在家里钱就到手头来了,能够有今天的好日子和变化,这要感谢共产党!”西江传统社会组织代表“鼓藏头”唐守成这样说到。

 

  谈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在西江中学教书的李胜前校长认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西江苗寨发展和生存的根基,未来发展一定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西江商会会长毛雨认为,生态和文化是西江的两个宝贝,一定要利用好这两个宝贝把西江建设成为美丽的景点。西江本土艺术家杨钦武认为,要从西江苗寨最基本的文化元素做起,以保持西江苗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活力。

 

  谈到如何有效提高社会治理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西江本土研究机构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的李天翼认为,西江苗寨在从农业共同体到旅游共同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尊重社会治理的社区主体性作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要充分发挥当地村民和传统组织的重要作用;农民画家李玉福认为,西江加快旅游产业转换升级,要积极引导村民合理合规建房,做好智慧景区建设;西江商会西门分会会长李松认为,未来旅游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扩容停车场,在确保游客健康安全的条件下,目前要注意游客分流的做法和方式。

 

  针对西江苗寨各社会组织讨论的各种议题,贵州民族大学的专家们进行积极的回应。“在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吸纳议榔制、合款制等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治理智慧,从而助力乡村振兴”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贵州省社会学会副会长王国勇教授首先和村民进行了互动;来自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的周芳苓认为,西江苗寨是贵州省一张靓丽的名片,已经打出去了,但能打多久,一定要与时俱进。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宗世法博士认为,西江苗寨在转型中,须要注重“沟通”,要创新手段,把饮食、吊脚楼等村寨特色文化用科技导引出去,在服务中要注重差异化产品的设置。

 

  作为拥有1400多户,6000多原住居民的国家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自2008年旅游开发至今,西江苗寨已经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跨越。受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影响,西江苗寨离旅游完全复苏尚有一段距离,但这也给西江苗寨各主体以充足的思考转型和发展的机会,如何化“危”为“机”,实现西江苗寨的二次转型升级和西江模式2.0版本的打造,如今,各个主体都在抱团取暖,积极应对,为未来的乡村旅游复苏与振兴而贡献自己的应有之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