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贵阳长春巷的文化轶事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从清道光年间起,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百多年的沧桑岁月,在筑城穿化龙桥流至北门桥的玉带河(今贯域河)东岸的四川路上,有一条东向接三民东路宽不过五尺,长不及百米的小巷,名曰“长春巷”。巷子确实小得“可怜”,但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名气却不小。因为其名称的来历,不仅与道光年间任贵州巡抚、著名的封疆大吏贺长龄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还可以说直接由清帝“钦定御批”。尤其是又与贵阳著名乡贤李朝仪及其侄儿,曾任礼部尚书的大宗伯李端棻,女婿戊戌变法的领袖梁启超,乃至民国刚建立时的黎元洪大总统,都有着不少有趣的关系和文化轶事。

  早在乾隆中,有江西金溪县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姓胡名承业,字继武。少孤赤贫,无力奉毋,于是竟只身一人,离家“闯荡江湖”,经过艰苦跋涉,入黔留居贵阳。从仆役做起,渐自立而从贾经营,历尽千难万险,艰苦拼博,终于小有所成。及至天命之年,方得成家立室。待家境稍有积累,便在城东北四川路南段(此段原名琵琶井巷)旁构筑居宅,同时以数千金购置田产,遂使生理有了稳定的膏火保证,更好地养育子孙。

 

礼部尚书李端棻

  承业并非是“为富不仁”之辈,而恰恰是“至性纯笃,克敦彝伦”者。在富裕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扶危济困”,多行善举。先是闻故里金溪学宫有所朽毁,即捐二百金葺新之。江西地方有司即以“义高乡曲”旌表。对于黔中善事,更是慷慨解囊,如新修贵阳府学宫、及幼堂,维修清镇康济桥等工程,先后捐资不下数千金。特别是在贵阳首倡建“尚节堂”,使“俾孀妇有所养,孤儿得所教”。此意一出,马上得到大中丞贺长龄的首肯,旋即在省垣今之箭道街,建房舍一百五十二间,收恤嫠妇;堂外建义学三所,延师训蒙,以教其孤。对于承业的这一系列善举,大中丞贺长龄专门奏请清廷中央叙议,并得准赏给承业正八品职衔。待至寿臻百岁,又得朝廷钦授“承德郎”的美誉,并钦赐“升平人瑞” 四字匾额,以示旌表。同时钦准在省垣西北威清门外,建百岁牌坊一座,以垂永久。所居宅巷被命名“长春”,以纪吉祥福瑞。后来楹联大师刘玉山先生竟以“长春”为头,题有一名联:“长乐宴开,仙禁霞披瑶草艳;春明律转,皇都雪洒玉梅香。”

  同样是道光年间,这条小巷内,还住着当时更为有名的乡贤,晚清朝野上下闻名的“循吏”“贤员”李朝仪一家。朝仪系戊戌变法时任礼部尚书李端棻的亲叔叔。道光二十五年(1845)举进士,即以知县用分发直隶。二十八年(1848)补平谷知县。至咸、同间,接署南路厅同知,补东路厅同知,以知府任候补。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 年)署顺德府知府。同治四年(1865)调署广平府知府,接补大名知府,后又擢道员。在此期间,清政府内困外患,兵燹不断,危机四伏,国是危艰。朝仪直接奉诏招募乡勇,办理团练,直接参与击退英、法等国进犯大沽的舰船。多次击败风起云涌的捻军起义,并平息地方的匪患。同治八年(1869)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奏明朝仪的才能与政绩,得擢任永定河道,在任凡八年,历尽艰辛,水患始息,乡民安居,可谓功勋卓异。光绪初,署山东盐运使,旋擢按察使。接升顺天府府尹。顺天原“吏治玩泄”,朝仪甫到任,“惟以洁己奉公相戒勉”,屏绝一应“夤缘请托”,行及期年,吏治为之一变。光绪七年(1881)卒于任上。

  李朝仪计服官三十七年,以“勤政爱民,始终一致”闻名一世。朝野上下皆誉为 “有古循吏风”。同治间,总督曾国藩曾经为国家举荐“贤员”,皆以李朝仪位居第一。及逝世后,总督李鸿章专门奏请,付国史馆立传,并于固安县建祠崇祀。朝仪为官一生清廉方正,故身后“宦橐萧然”。在贵阳长春巷的居宅,并非如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也仅为一般民居的四合院而已。后一直由夫人并子女居住。朝仪的端概等四个儿子,也算得上清末至民初贵阳的知名人士。在戊戌维新时,端概、端棨等子、侄四人都直接参加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活动,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堂兄李端棻参与主持的 “戊戌变法”的改革。

 

顺天府尹李朝仪

  武昌首义后,民国建立,护国运动袁世凯去逝后,黎元洪任大总统时,正值端概的母亲李太夫人“期颐介寿”,即百岁大寿。黎大总统得知此信息,即作祝嘏寿联一副寄赠,其联曰:“廖氏丹砂臻上寿;裴郎碧鹳有高名。”

  上联引述了晋葛洪所撰《抱朴子》中 “廖氏家族,世世寿考”的故事。在今湖南境内当时的临沅县,有一口名井,世称“廖井”,因廖氏家族居此,常年饮井水,人皆顺天府尹李朝仪 长寿而得名。其井水颜色殊赤,世人深感奇怪,遂掘井之左右,得丹砂数十斛。故以为是丹砂逐渐溶入井泉之中,人饮用其水,皆得长寿。此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当然不足为信。不过葛洪是著名的“炼丹”大家。以朱砂“炼丹”,服食可延年益寿,是炼丹家的共识。所以 “廖井”和“廖氏丹砂”也就成了一个有名的“长寿”的文化典故。及至宋代,大诗人苏轼还留下“廖井窑丹砂,红泉涌寻常”的诗句。

  下联的“裴郎”指的正是太夫人的佳婿梁启超。其内容完全是对其声名的高度赞誉。广东新会的梁启超,怎么会娶远在贵阳李朝仪的女儿为妻呢?这门亲事,还得要从光绪十五年(1889)李端棻主考广东乡试说起。是年广东乡试考毕,主考官李端棻在阅卷时,突见一卷文章,熔经铸史,意气风发,金石铿锵,认为定是一位饱学宿儒,决定取为前列。当拆封放榜考生前来谒见考官时,此卷主笔竟然是一位年仅十七岁的青年书生,姓梁名启超。端棻大为惊异,立马招之前来,当面交谈。启超思想敏锐,谈吐不凡,英才亮拔。竟使这位手握国家文柄重权,年已过五十七岁的主考官钦佩折服。接着便托媒将堂妹即李朝仪的女儿李蕙仙嫁与梁启超,与之结为郎舅。从此,梁启超便步入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不出十年,竟然成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及至后来民国初建不久,在讨袁的护国运动中,梁启超更是活跃西南边陲,往来于云、贵之间。凡在贵阳活动时,都是住在长春巷岳母大人家中,一应政治活动,皆得贤妻蕙仙的襄助。所以黎元洪大总统在为李太夫人祝嘏寿联中,才会大加赞誉梁启超的事绩声名。

  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笔者曾几度留居于长春巷内的一位亲戚家中,对此小巷还有一些印象。记得巷口四川路边有一口水井,供巷内居民饮用。此井就是史志上所载的“琵琶井”。刘玉山同样撰有一联:“灵曲和来巫峡晓;仙音弹出洞庭秋。”可谓生动形象,“名符其实”。巷口还有砖石修砌的门洞,下有条石门坎,可能以前曾有巷门启闭。巷道多由乱石板铺就。进巷不足百米,即有房舍院墙,巷道则向右方折转,即与三民东路相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新建延安东路,当“智诚大厦”及其周边的高楼平地拔起冲霄耸峙之后,长春巷和琵琶井也就从贵阳城市图舆上永远消失了。(作者单位: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