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利用
“三线建设”作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祖国的西南、西北。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自然环境有利于备战,蕴藏丰富的炼焦煤和动力煤,作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煤炭供应基地,六盘水煤炭、建材基地建设是全国“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枝特区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矿区和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驻地,至今还留下很多煤矿遗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职工家属区等工业遗存。六枝特区“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存,有些已经消失;部分功能延续,继续使用或已改变用途;剩下的多面临拆除、重建或改造等问题。如何保护和利用六枝特区工业遗存,留住这段历史的见证,正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一、六枝特区的三线建设
六枝为古地名,是对区域苗族分布的描述。清爱必达《黔南识略》所藏:康熙二十六年设县时,编六所为永丰、隆盛二里。五十五年,又裁西堡长官司,以其地入县。……凡屯军所住曰所,苗所住曰枝。县有内、外十二枝:波堕、利笼、补止、落东、马那穹及内戛卧等,为内六枝;蜡柳、戛底、大弄、底冈、那史、外戛卧则为外六枝。这是“枝”的由来及“六枝”的最早记载,也是对旧时少数民族分布的描述。内六枝地名今多沿用,外六枝地名略有改变,个别地名现仅流传于老辈人口中;内、外六枝地域范围多在今六枝特区行政区划内:“大弄枝”在今六枝特区大用镇范围内,“底冈枝”即为今木岗镇抵岗村。六枝特区因“三线建设”而得名。1966年2月22日,六枝矿区改为特区,1970年12月2日,六枝特区与郎岱县合并为六枝特区,归六盘水地区管辖,行使县一级职权,现为中国唯一以“特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划。
六枝矿工友之家
在“三线建设”战略提出之前,“六盘水市”还未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实际指的是贵州省安顺地区的郎岱县、兴义地区的盘县、毕节地区的水城县。1967年,“六盘水”始成为一个行政区划;1978年12月 18日,“六盘水”地区改设为省辖市。六盘水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西南煤都”;多山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符合三线建设“分散、靠山、隐蔽”的战略方针;市境是东部地区进入云南乃至东南亚的主要通道,六枝境内的安水盐道是永岸口岸川盐在黔集散的要道;境内打铁关是滇黔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自古为“云贵襟喉”,清同治十年(1871),郎岱厅司马喻怀信在此镌刻“岩疆锁钥”四字。突出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使六盘水在“三线建设”战略提出不久,就进入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视野,六盘水市是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城市,六枝特区是因三线建设而兴建的特区,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现在的六枝特区。
“三线建设”战略提出不久,六盘水就被确定为煤矿建设基地,六盘水的三线建设是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相互配套的重点项目。1965年1月,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六枝下营盘设立,六盘水煤矿建设在六枝矿区拉开序幕。时称展开“一个战役、四个战场”的会战,即:续建六枝煤矿、修建轻便铁路“六枝矿至地宗矿”和准轨铁路“六枝火车站至地宗矿”隧道、新建地宗筛分厂,四项工程均在当年国庆节前如期竣工。1965 年11月23、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到贵昆线将竣工的关寨铁路工地考察、到六枝矿区视察,邓小平为关寨车站题写站名、在地宗矿一个未建成的澡堂召开汇报会、为矿区工人解决吃蔬菜的难题 ,中央领导人的到来给六枝矿区广大职工以极大鼓励。
(一)六枝矿区的矿井建设
三线建设开始后,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确定六枝矿区新开工、复工矿井4对、小井5处,共增加原煤生产能力40万吨/年。建设的矿井有7个:凉水井矿井、六枝矿井、地宗矿井、大用矿井、四角田矿井、木岗矿井、化处矿井。
(二)矿区地面建筑项目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六枝矿区的地面建筑项目共有8个:地宗筛分厂、地宗选煤厂、凉水井洗煤厂、板梅电厂、六枝电厂、六枝矿务局机修厂、那玉砖瓦厂、马老箐矸石砖厂。
(三)其他工程项目建设
六枝特区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存包括:交通运输铁路、小型附属厂、文教卫生设施、矿区公用工程、设施设备、生产矿井、职工家属住宅(勾连塔式样的屋面)等 7大类。
二、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经长期使用、保存之后,由于观念转变,其中的一些物质方面的结构与建筑和非物质形态的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等,因各种原因,成为被观赏、欣赏的对象,被认为是值得保存的东西。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包括地面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工具及基础设施,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等。
(一)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现状
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有:六枝矿俱乐部(又名六枝矿工友之家,六枝矿区最早的俱乐部,苏式建筑)、六枝特区工矿集团办公楼(建于1968年)、地宗矿遗址(三线建设时期,六枝矿区第一口矿井;包括地宗筛分厂、地宗选煤厂等附属设施)、大用矿矿井、六枝矿矿井、大用矿工人之家、六枝工矿集团总仓库(含月台、库房、采煤机械等)、关寨1、2号隧道及关寨站(邓小平题写站名)、補林大桥(地宗矿至四角田矿的运输专线)、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遗址、六枝煤矿建设指挥部遗址等。
关寨站隧道、大用煤矿旧址、地宗矿遗址为六枝特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六枝地宗矿矿井、关寨火车站为贵州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根据六枝特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贵州省益正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六枝记忆·三线建设产业园(“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工作,六枝记忆·三线建设产业园(“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地宗洗煤厂厂区内,建筑面积3230平方米,主要是征集、典藏、陈列六枝特区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存,是研究特区三线建设时期物事的场所,目前已征集到历史照片1000余张、相关实物 2500余件、艺术品37件。
(二)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面临的问题
六枝特区“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存种类丰富、数量巨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除还在延续使用的生产实践设施外,很多工业遗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蕴藏于其中的价值未得到充分认识;同时,由于自身禀赋与周边环境的巨大差异,很多遗存被认为是工业废弃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处遗存的现状千差万别,更为复杂。
一是工业遗存保护意识薄弱。六枝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文化遗产往往都是“古”、“老”、 “旧”的东西。相对于郎岱古城、岩脚古镇的古建筑,六枝三线工业遗存多为现代产物;其代表的是技术过时的产业,历经时代淘汰的机械设备,因而人们往往不将工业遗存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联系在一起;不少人甚至对工业遗存有污染严重、有碍观瞻、技术落后、急需退出历史舞台的错误认识。认识的不到位、保护意识与发展理念的匮乏,一些工业遗存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二是工业遗存保护欠缺法律保障体系。工业遗存保护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时常出现。已经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可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实施保护;功能延续的遗存,继续发挥着其原有的作用;更多的遗存处于自然放置状态,由于缺少法律体系的保障,很多遗存面临着被遗弃、拆除的命运。六枝特区的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六枝煤矿建设指挥部已成为过去。
三是工业遗存的保护资金投入不足。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绝后,经济转型发展过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工业遗存的保护缺乏有力措施,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模式、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有待提高,工业遗存的存续、开发、利用与保护需要国家、地方、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基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薄弱、欠缺法律保障、地方经济基础差的现状,六枝特区工业遗产存续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利用
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任重道远,六枝特区四个“一”留住三线建设记忆,留住特区的根。
(一)申报公布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的规定,将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工业遗存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认定为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有利于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存。 2012年2月13日,关寨站隧道、地宗矿遗址、大用煤矿旧址由六枝特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六枝特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2018 年7月31日,六枝关寨火车站、六枝地宗矿矿井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寨站是贵昆线六枝至树舍段上的一个四等小站,是国家领导人视察六盘水三线建设的第一站。1965年11月23、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到贵昆线将竣工的关寨铁路工地考察,为关寨车站题写站名,为全国仅有。邓小平视察六枝矿区时,其三弟邓肃初任六枝县副县长。邓肃初,邓小平胞弟,比邓小平小9 岁,曾用名邓蜀平、邓徐初、徐初,1913年 11月生,1950年5月在重庆加入西南革大总校,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镇长、普安县财政科副科长,安顺县财政局局长,六枝市(县)副市(县)长,贵州省政协委员。1967年3月16日凌晨,客死六枝,其墓现为六枝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宗矿矿井为三线建设时期六枝矿区第一口矿井,地宗筛分厂、地宗选煤厂为 “一个战役、四个战场”会战的重要项目,也是国家领导人视察的重点工程。1965年 12月,大用煤矿向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提交《六枝特区大用井田煤矿地质勘探报告》,作为建井设计依据;1967年1月12日,大用矿井主平硐发生瓦斯突出事故,98人遇难; 1971年10月12日,六盘水地区第一个瓦斯抽放站在大用矿建成。大用矿为六枝特区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为研究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历史提供科学依据。
(二)申请认定一批工业遗产名单
2018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1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工信部产业函〔2019〕403号),六枝矿区在列。六枝特区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包括:地宗选煤厂原(精)煤运输走廊,装(卸)煤仓,洗选车间,地宗煤矿主井硐,职工澡堂;六枝煤矿主副井硐,四角田煤矿主井硐,生产连(区)队办公区,矿锻工房,筒子楼,职工干打垒成片住房,职工大食堂,苏式办公楼与礼堂;地宗铁路专用线及補林大桥,物资总仓库木架构站台,火工品库,六枝电厂老厂房1栋,六枝电厂除尘设施等。
(三)开发利用一批工业遗存
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拍摄期间,其镜头对准六枝特区的三线建设群体、三线建设工业遗存,通过普通人的故事反映大时代的变迁,反映六枝特区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通过亲历者口述,忠实记录三线建设者对于祖国忠诚奉献的高尚情怀和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大三线》的播出,六枝特区对三线建设这段历史的研究热度不减,对六枝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减。六枝特区成片分布的工业遗存,将集中开发、利用、保护;废置、不存在安全隐患且规模较大的工业建筑,在保存其原貌的基础上,将开发做他用;成片的职工家属住宅,将开发做主题酒店;着重打造六枝的三线文化,设立博物馆,留住六枝的三线建设记忆,留住南下干部职工的“乡愁”;发展影视旅游,利用现有遗存,继续拍摄具有那一时期时代元素的电视、电影。六枝特区从发展煤炭工业到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三线遗存是过度的桥梁,也是必然的趋势。
地宗洗煤场
(四)设立一个专题性博物馆
三 线 建 设 工 业 遗 存 保 护 是 贵 州 省 “十三五”期间的重要文物工程。《博物馆管理办法》规定:博物馆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物等资源条件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兼顾,优化配置。鼓励优先设立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和体现行业特性、区域特点的专题性博物馆。六枝特区设立“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必然的。
“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设计之初,即划分陈列展览、藏品库房、文物保护技术区、公众服务区和办公区等功能区;藏品征集严格按照《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的规定来实施,同时做好已征集到的历史照片、相关实物、艺术品的认定工作;完善博物馆设立的相关条件后,将向社会开放。
六枝特区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三线建设历史是六枝的根、三线建设精神是六枝的魂,记录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保护、传承、宣扬好六枝特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从遗产中感悟和增强六枝特区的文化自信。(作者单位: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文体广电旅游局)
六枝矿职工家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