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铜仁东山古建筑群保护现状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2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铜仁东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有极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铜仁东山古建筑群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保护的现状作简单介绍,同时对铜仁东山古建筑群目前保护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浅见。

  一、铜仁简介

  铜仁乃黔东重镇,文化丰富,历史悠久。关于“铜仁”之名的来源,也有一段传说与经历。“铜仁”原名“铜人”,传“元朝,有一位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水底,捞出三个铜人”。“铜人”这一名称便由此开始,直至明代初年。元代朝廷便在这里设置了“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属思州宣慰司。明代洪武五年(1372),“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被改名为“铜仁长官司”,“铜仁”才得以定名。永乐十一年(1412),明朝廷拟设置贵州行省,废除思南思州两宣慰司,设置铜仁府,为贵州行省八府之一,遂成为黔东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铜仁的文物古迹越来越受重视。周逸群烈士故居、东山古建筑群、川主宫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政府将城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整合重组,统称为铜仁东山古建筑群,并联合申报。经过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仁东山寺

  二、东山古建筑群

  铜仁东山古建筑群是铜仁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铜仁土司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见证,反映了铜仁数百年的历史变迁,给我们了解南方边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

  (一)周逸群烈士故居

  周逸群烈士故居位于中南门古城内,是中国红色革命早期领导人周逸群同志的居所。周逸群,1896年出生在铜仁,1919年春,赴日本留学,1923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贺龙部任师、军政治部主任,是贺龙同志入党介绍人。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周逸群任中共湘西北特委书记,与贺龙赴湘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与贺龙同志共同开辟了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军团。1931年5月20日,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区返回江北,途经湖南岳阳贾家凉亭时,遭国民党军伏击,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5岁。

  周逸群烈士故居,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其祖父始建后院的两栋楼,分别为住房和书房。左栋为住房,上下各有三间房,共六间平房。整个居室清雅别致,错落有致。建筑座北朝南,整体呈四合院式白墙青瓦,院内房屋皆为悬山顶单檐式木房,房屋皆是以料石为基,木质穿排结构,雕窗门楼,青瓦翘脊,为典型的黔东民居样式。1984年和1996年历经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大门上悬挂的“周逸群故居”红裱金子门匾是徐向前元帅亲自题写。现故居已被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红色宣传教学与红色旅游一体。故居内恢复以前的场景布置,并以文、图、表及实物的展陈形式,展现了周逸群烈士光辉的一生,迎接国内外观众的瞻仰和信奉。

  (二)东山寺古建筑群

  位于铜仁城东江边有一平地而起的山峰,被称为“东山”。山上有一寺庙称“东山寺”,东山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当地的官员蔡湖又在东山山巅上修建“澄江楼”和“川上亭”,并题字“舞雯遐思”;凌霄决顶,颇为壮观。随后,当地官员又分别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和清顺治十八年(1661)复修了“双峰阁”、“兼隐庵”,增建了“大观楼”。之后,当地郡人官绅又先后修建真武观、文昌阁、奎星阁、武侯祠、大雄宝殿、护国楼、二吴亭等清代古代建筑。经过明清两代的增建扩容,形成今天的东山寺古建筑群。现在的东山,古树参天,亭阁隐露,烧香拜佛者接续不断。2006年东山寺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川主宫

  位于铜仁市大江北路中段东侧。又称川主庙、川主祠。

  “川主宫”是铜仁市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由当时铜仁长官司官员李渊建成,供奉着四川太守李冰父子。因为铜仁与四川地域相近,这也由此成了巴蜀客商集会地。川主宫四周有青砖筑成的封火高墙,宫内有戏楼、正殿、抱厦等。戏楼的14根柱子,木雕和彩绘十分精美,雕刻的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故事。不难看出,曾经有多少波澜壮阔、忠孝节义的故事在这戏台上粉墨登场。1948年四川同乡会曾在这里建立“铜仁私立益州中学”,“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破坏,直至1997年才完成修缮。

  2006年,因管理不善,又遭遇一场大火,毁于一旦,此后几经修葺,终得恢复如初。

  (四)中南门古城区

  位于铜仁市中心地带的中南门古城区,是东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南门古城区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占地面积约达3.6万平方米。其遗存多为清代建筑,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多为庙宇、城墙、码头和民居,古民居建筑总面积约有2.5万平方米,是目前铜仁仅存的可以反映铜仁古城风貌的原生历史街区。街区内有保存完好的四合大院35个,古巷街道11条,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200余栋。

  中南门古城区曾是铜仁最繁华的商业区,在古城区内遗存了许多年久失修的重要建筑。例如古城中的“飞山宫”,又称飞山祠,明万历《铜仁府志》载:“飞山祠,在府治东东山之麓,正德间土官李椿建,万历四十年知府陈以耀重修,扁曰‘靖边安戍’。”清道光《铜仁府志》载:“飞山庙,一在东山下,一在北门演武场,已毁。康熙间副将贺国贤重建”。始建于近500年前的明正德年间,主要供奉唐朝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在数百年内经历了数次损毁与重修,现只有戏楼的主体建筑保存完整,其余建筑均已损毁。铜仁政府在四个“必保”的原则下,对其进行保护和修缮。

  

  

中南门古城区

  三、东山古建筑群保护存在的问题

  远眺东山古建筑群,木石参天,风景秀丽;中南门古民居建筑高耸,马头翘脚错落有致。据资料显示,古代铜仁,锦江两岸,人烟稠密,文化繁荣。明清时期,更是舟楫往返,会馆林立,商贾云集,享有“黔东护商栈”之美誉。正因为有铜仁东山古建筑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化在铜仁的近千年“历史记忆”沉淀。古建筑群作为不可以移动的文物,长期暴露在露天的环境下,受自然环境影响颇重。因此,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值得人们特别重视,而目前铜仁东山古建筑群的保护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文化资源逐渐流失

  铜仁东山古建筑群数量众多,价值巨大,有很多文物建筑大都沉睡在断壁残垣和高墙青瓦之间。其文化意义和研究保护程度,除了少数研究人员以外,还未被世人普遍认识,许多富有丰富文化的古建筑还未能及时得到发现和保护。同时,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古建筑在发展和利用过程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历史记忆逐渐流失。虽然目前已经对古城实施保护性修葺和开发,却已有很多宝贵的“历史痕迹”不复存在。

  (二)开发利用,难免对文物造成损坏

  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提升,人们旅游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攀升,特别是古城区的旅游发展更是热门地域。铜仁东山古建筑群大多为清朝建筑,基本上都是木构结构,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目前,铜仁市政府正在多方筹集资金对古城实施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改造的范围与规划设计均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示,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古代中南门的样子进行恢复性修缮。但是在发展改造过程中,难免会对建筑遗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部分古建筑一旦损失便不可再生,也无法复制。

  (三)公众意识程度不高,对古建筑也是一种破坏

  古遗址建筑文物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应该受到公众的重视。目前,大多数人对铜仁东山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了解程度并不高,呈现不了解、不清楚的现状,对古建筑群的保护意识自然都很欠缺。在公众眼中,东山古建筑群只是一个正在开发利用旅游景点,忘记了它是古代历史遗存的本质,忽视对古建筑群的保护,随意依靠拍照,稍有不慎,就会致使古建筑构件的断裂、垮塌。

  四、东山古建筑群保护问题思考

  中国的古建筑都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在我们眼前永远消失,以前我们可以看到的,现在却只能从老照片中得以观赏。疏于保护,我们会丢失更多更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所以对于古建筑的珍惜爱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保护古建筑群的重要性的认识

  1.古建筑遗存是建筑艺术的活教材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数百年来,多少的能工巧匠凭借他们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以及宝贵经验,造就了铜仁东山古建筑群中的精美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活教材”。2012年7月,铜仁东山古建筑群被授予“贵州十大最美古建筑”称号,铜仁东山古建筑群拥有规模宏大、类型丰富的清代遗构建筑。对现代的建筑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通过对古建筑群的研究可以探索同时期的社会建筑水平,为现代都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定位提供依据和参考。

  2.铜仁东山古建筑群是历史文化的见证

  铜仁东山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初,清代扩容,才形成现在的规模。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岁月洗礼,见证了铜仁历史的沧桑变化。这批古建筑见证过铜仁盛极一时的土司文化,历经了自古于今繁华的民间社会生活。铜仁会馆“川主宫”,就曾为巴蜀客商集会地,宫内围护墙上镶嵌有清咸丰、同治年间记事及告示碑5通。建筑内琳琅满目的精美木雕、石刻、彩绘等等遍及全宫,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戏曲、宗教艺术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3.铜仁东山古建筑群是旅游业的发展根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大国,消费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旅游业和旅游发展开发也随之进入经济发展的快速运行轨道,必然也将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古建筑特色文化首当其冲的列入城市发展的大规划范围内。“以商养文,以文促商”的促进文化和商业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受到政府的推崇。铜仁东山古建筑群,也会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发挥古建筑文化特性,似“凤凰古城”、“大理古城”那样,不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推动铜仁经济驶入快速轨道,成为铜仁经济发展的文化基础。

  (二)保护古建筑群的有效措施

  1. 增强保护意识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古建筑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瑰宝,如果因为人为的破坏导致其原貌的不复存在,这将是整个中国民族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建立起全民的保护意识,摒弃随意破坏古建筑的陋习,增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和责任感,去维护我们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2.完善古建筑修缮、管理制度古建筑群的修缮和保护涉及各种工作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决定这古建筑保护的成功与否。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该组织专门的研究小组全面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材料、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而且在此基础上制定指导方案,妥善运用先进的科技技术,避免在保护修缮过程中造成破坏。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加强规范性,提升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五、总结

  铜仁东山古建筑群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铜仁市区两级政府进一步深入挖掘铜仁商贾文化、民俗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的政策下,提升中南古城历史文化地位,复建铜仁原有城市传统格局,详细地制定东山古建筑群建设规划,保留好古建筑群原始风貌和历史遗存,使之在铜仁经济大繁荣的趋势下,带动古建筑群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圈的快速发展,促进铜仁经济文化大繁荣。

  (文图: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博物馆陈琳平 宁健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