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歌里都是好光景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0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2014年,侗族原生态音诗《嘎老》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演出,100多位演员从生活的村寨来到省城贵阳,从田间地头登上华彩舞台。10月20日,“魅力贵州 世界共享”——多彩贵州热词发布的新闻刷爆省内媒体,看到“侗族大歌”跻身“热词TOP5”时,我想到了7年前因为采访《嘎老》所结识的侗族老歌师。

  那次的演员们下榻在仁达饭店,我在饭店房间见到了来自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加所侗寨的、时年67岁的老歌师杨秀森。他在村子里唱了一辈子,这是第一次来省城的舞台上演出。那天他抬了张凳子坐下,咧着瘪瘪的嘴笑,又弹牛腿琴唱歌给我们听,身后的电视正在播《新闻联播》。摄影师小白哥拍下这一幕,当天晚上回家后,又给我发来了另一张照片——2014年春节,杨秀森坐在加所侗寨的自家屋里,也在瘪着嘴笑,也抱着牛腿琴。

 

杨秀森老师

 

  那个春节,小白哥专门到黔东南侗寨里走了一遭,听侗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时的各种歌唱。这张杨秀森在自己家里的照片就是那时候拍的。除了这位老人,参加本次《嘎老》演出的侗歌国家级传承人胡官美和她的女儿杨秀珠,以及家里的第三代小孩,都在小白哥那次“寻歌之旅”的图片里出现过。那是生活里的他们,是看得见的欢歌,歌声里的日常。

  侗族没有文字,人们唱着歌,就可以讲述书本也无从记录的民族历史,解开道理也没法摆平的矛盾纠结,并足以表达语言也难以穷尽的爱慕欢喜。我在小白哥的照片里看见春节相聚的侗家人,无论祭祖祈福还是饮酒作乐,总不能离开唱歌,动辄就唱个通宵达旦,欲罢不能——而眼下这台《嘎老》,将把这世世代代也没唱够的歌,浓缩在一场演出里。

  小白哥搜来了一堆他在侗寨拍到的生活场景,和他这些天在舞台上拍到的排练场景放在一起,正好是个很有看头的“拼盘”——亮点不仅是对比之间的相映成趣,更是这个“饭养身,歌养心”的民族,在日常生活和华美舞台上的同一种欢乐自在。

  杨秀森带着那把他用了四五十年的牛腿琴,第一次到省城,却看不出有半分怯场,老在咧着嘴笑,露出缺了好多颗的牙齿。杨秀珠在加所小学当老师,带了28名学生过来参加演出,第一次站在聚光灯下的小家伙们照样欢天喜地,卖力唱歌,见不到一丝紧张。即使是杨秀珠自己,2006年参加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拿银奖那次,赛前再紧张,只要开口唱歌,那些不安也就消失不见——唱歌像一种信仰,在任何处境中都赐予人勇气和智慧,无论是生活的琐碎艰辛,还是舞台的咄咄逼人。

  《嘎老》里有一首男声大歌,名叫《久不唱歌可惜歌》,我觉得这歌名很能体现侗族人对歌的态度。那些流传数代、数不胜数的歌,都是天赐的美意,你知或不知,它就在那里。唱它是惜福,不唱便辜负。

  《嘎老》里的100多位演员,来自黔东南榕江、从江和黎平,他们并非专业演员,假如不是为了来贵阳,这些天大人们会依旧在田间地头劳作,老师会依旧在村里的小学教书,孩子们则会在准备期末考试。10多年前,我在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复赛现场,看着那些从大山深处走来的乡亲,鞋上沾着泥,手脚也无措,却被召唤到城市的舞台上唱歌,歌声美得惊人。我有些瞎操心:他们的歌和生活,是否会被这充满魅惑的舞台惊扰?歌声是否能保持曾经的澄净?这么些年过去,一位又一位歌师,一首又一首歌,一拨又一拨生命,一年又一年生活,都继续在那片土地上安之若素——被更广阔的世界听见,更广泛的人群知晓,倒让他们唱得更加自信和欢喜。歌声像土地上的作物一样生长,享用了一季的收成,下一季的又长出来了。一个民族的前世今生因此洞明和续接,并愈发元气充沛,生生不息。

  老歌师杨秀森在《嘎老》中独唱的牛腿琴歌叫《难留过去好光景》,表达的是一位老人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如今在他加所侗寨的家里,只剩他一个人“独守空房”了,子女们都去了浙江打工,爱人也跟去帮忙带孙孙。他晚上打发寂寞的方式,就是抱着自己在近半个世纪前亲手制作的牛腿琴,坐在空空的屋里唱歌,串门到别家唱歌,去寨子里的鼓楼或风雨桥上唱歌。他爱笑,爱说话,不怯场,脸上也没有孤独和忧伤。时间都去哪儿了?都在歌声里。过去的好光景跟随歌声一路飘走,未曾来到的好时光却就在唇边沉睡。只要张口唱歌,就能把它唤醒。

  当我今天回想起这一切时,老歌师已经74岁了。我请小白哥问问尚有联系的杨秀珠,同村的杨秀森近况如何,回复说还行。祝福老歌师,愿他永远歌唱,一直幸福。(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