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一方土地滋养一方民歌 “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体验民歌之美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家乡民歌是梦中的诗行

8月5日,在贵商总会的支持下,歌唱家龚琳娜和她的乐队回到了家乡贵阳。《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演出的头一天下午,一场出人意料的发布会,已经预示了次日演出的独特和精彩——它完全跳出了传统发布会的套路,以一堂时长一小时的“大师课”的形式亮相。

没有主持人串场,没有各路人士的发言,台上从始至终只有主唱和乐队。龚琳娜一登场就宣告自己午饭吃的糯米饭,这是她最想念的家乡美食之一。“从小我妈妈就跟我说糯米饭好,吃了中气足”,这话似乎为她歌唱时充沛的气息找到了“食补”的根源。她强调自己吃的是“一坨”糯米饭,而不是“一碗”,贵阳话里的糯米饭,量词必须是“坨”。

发布会上演唱的第一首歌是贵州著名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她说以前自己对《好花红》的节拍总是弄不明白,又有3/4拍,又有4/4拍。直到有一次她在贵州村寨,见到布依族唱歌,她才发现他们根本不管那些来自西方的音乐节拍的标准,而是“就那么让身体左右摇摆着唱,身体的律动就是节拍。”这启发了她。不再纠结于节拍的她,也那么轻轻摇晃着,跟随身体的律动,在发布会现场轻柔细腻地唱起了《好花红》,把它唱成了一首梦境之中不请自来的诗行。

婉约之后,来首豪迈的《梦想号子》。龚琳娜也不急着演唱,而是先告诉观众怎样的声音要跟水牛学习,怎样的声音要跟公鸡学习,又有怎样的声音要跟蝉学习.……民歌的声音来自生活的土地,来自自然万物。龚琳娜很庆幸自己从小时候开始,就走过那么多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了解到为什么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调会是各自不同的那个样子——其实就是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所滋养出来的样子。这些声音又滋养了她,她爱这些无拘无束生机勃勃的、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于是她告诉观众:生活在城市里,越来越不敢释放声音,现在就来跟她一起唱这首一呼众和的劳动号子,要大胆地吼出来,让身体里的力量释放。

最惊喜的环节出现在演唱山西民歌《圪梁梁》的时候。这首龚琳娜给电视剧《血色浪漫》演唱的插曲,高音直入云霄。龚琳娜先是带着发布会上的参与者唱,原本要选出一个最能唱的“尖子生”上台表演,然而她突然灵光一现:“要不我妈妈吧,妈妈来一个!”众人随着她的视线扭头,看到台下一位白发阿姨站起身,她大大方方一开口,居然就能把那直入云霄的高音拿下。龚琳娜说:“你们知道我的声音怎么那么好了吧?”把好嗓子遗传给女儿的妈妈走上台,和女儿同台合唱,一首《圪梁梁》,因此有了双倍的动听和双重的深情。

一场“例行”的发布会,成了一场“例外”的“大师课”。没能参加这个小范围活动的观众也并没损失太多,因为这台上台下互动的音乐课堂,只是第二天正式演出的浓缩版“热身”。


音乐和文化的多重体验

8月6日晚,“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在贵阳市北京路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楼上楼下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热烈欢乐。龚琳娜带来了23件作品,有贵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东北民歌《茉莉花》、安徽民歌《十绣鞋》、福建民歌《丢丢铜》、山西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新疆民歌《一杯美酒》等18首各地民歌,还源于民歌集成《诗经》,出自《诗经·秦风》中的《蒹葭》《无衣》《诗经·卫风》中的《木瓜》《诗经·王风》中的《黍离》等5首古韵悠长的作品。如此广泛的民歌涉猎,令现场观众惊艳叫绝,掌声不断。

“行走的声音——国风音乐会”带给父老乡亲的,绝非仅仅是现场23首各地、各类民歌的演唱。在她高超的演唱技巧,充沛的情感表现,集传统和创新、民间根基和艺术内涵于一体的歌曲演唱之外,观众还收获了关于音乐和文化的多重体验。

在“听歌”之外,观众还听到了什么?首先,这场“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集中展现了龚琳娜在多年坚持不懈的采风中学习的中国各地民歌。只这一场演出听下来,你就能对各地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有个大致了解,它是一堂中国民歌普及课;同时各地民歌里的各地方言,龚琳娜经过勤学苦练,也都能达到准确发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如同一堂方言的入门课。

除了听它们,龚琳娜还在演出中告诉你,各地民歌的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曲调,这样的发音。让你明白每一地的民歌,都与它存在的环境和生活习俗紧密相连,它们是从特定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一方土地上的生活滋养了一方民歌,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文化的层面去探讨民歌之美,这又让音乐会成为民歌的“进阶版教程”。

龚琳娜高超的演唱实力,令她在演唱现场讲到任何一种民歌和曲调,都能张嘴就来,完美的无伴奏清唱。她不是在“炫技”,因为完全没有“炫”的刻意和用力,只有“小菜一碟”的轻松随意。全场没有主持人,然而演出的又一个看点,就是龚琳娜本人在曲目之间的串词——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共情力都很强,在讲解曲目的同时夹杂几句哼唱或者高歌,让理论和实践完美统一。俗话说“说的比唱的好听”,她却能做到说和唱都好听。

“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的演出,也可以看做是一堂扩大版和加强版的“大师课”。在自己演唱的间隙,龚琳娜总要教台下观众如何发声,如何运用气息、调动情绪,如何向自然万物学习使用声音,也就是从“天籁”中获得关于声音之美的启迪。多年来她在音乐教育上做过各种尝试和大量实践,从喜马拉雅APP上的发声课程,到面向中小学师生的音乐教材和现场教学。这些积累,让她在专场音乐会上驾轻就熟地运用她的音乐理念和教学方式,带领全场调息、发声和引吭高歌。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台上台下你呼我应的声音,演员和观众对于声音共同的体验和探索,总能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歌声飞扬,热情涌动,整个场面,就是活脱脱的一曲“欢乐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舒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