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飞 海龙屯申遗,推动了土司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李飞。(受访者供图)
记者:距离你作为领队在海龙屯做考古发掘已经10多年,在海龙屯入选“世界遗产”10周年的今天,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有没有什么遗憾?
李飞:2012年到2025年,13年了,申遗成功则正好10年。最大的感受是,时间过得太快,许多过往还历历在目,回首却已10年。10年前,我是省考古所副所长,担任海龙屯考古队领队,主持海龙屯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2017年初因为组织的安排,我去了省博物馆,但海龙屯的工作一直没停。2018年10月,我又重返海龙屯,用近两年的时间开展海龙屯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报告的撰写工作。2022年7月,四卷本225万字的《海龙囤》正式出版,为这项工作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我在省博物馆干了8年。担任馆长期间,省博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并首度荣膺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又历时3年完成新的基本陈列《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观众数量历史性突破200万人次。今年3月,我又回到了考古所。光阴荏苒,兜兜转转,海龙屯考古成果也获得了无数荣誉。
记者:海龙屯等为代表的土司考古,在贵州考古中的地位、特色和成就如何?贵州土司考古接下来有怎样的努力方向?
李飞:从2012年开始,以海龙屯申遗为契机,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启动了播州土司遗存的系统性考古工作,取得了耀眼的成绩:相关成果两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获“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一获“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两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一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海龙囤》还荣膺2022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等,加以世界文化遗产的加持,可谓成绩斐然。
土司遗址申遗,推动了土司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使土司研究更加立体与多元,成果也更为丰硕。贵州土司考古的努力方向,一是需科学谋划、编制好海龙屯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一方面助其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另一方面通过考古工作持续推进海龙屯的研究工作;二是有序推出播州土司考古的相关成果,持续为土司研究提供新材料和新视角;三是播州之外的思南、思州、水东和水西等土司的考古工作均大有可为,需做好科学谋划,加强多学科合作。
记者:海龙屯遗址在贵州文旅发展中的现状和可能性?
李飞:当前海龙屯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它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感觉还有差距,各方仍需继续努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有着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