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甲秀楼的秀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甲秀楼旅游盛景。高廷江 摄


袁华

天下名楼,各美其美。甲秀楼据说凭楼前长联而跻身名楼之列,楼下的南明河,属长江支流乌江的支流,徐霞客当年行至河边,称其为“南大溪”,构筑在“溪”上的甲秀楼,不以气势取胜,它的审美打开方式,异于常规的观景须登楼,它本身便是一道风景线,可观可游可赏,吸引游人竞相奔赴。在每个人心目中,甲秀楼的美不尽相同,于我而言,甲秀楼的美,便藏在它的名字里:秀。

说起来我和甲秀楼颇有缘分。本世纪初我调到省城工作的几年里,每天步行上班,都要从都司路下至南明河畔,经甲秀楼到南明堂。与甲秀楼朝夕相逢,晨昏对视,沉浸其秀。秀,石鼓文,会意字,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引申为人才出众、景物秀丽优美。我自诩心目中甲秀楼的秀,有三重审美境界。首先是它的形态之秀,是妙思巧构的奇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称其为甲秀楼之秀的第一重审美境界。

最难忘远眺甲秀楼那一带的秀色!那是在现代城市高楼的天际线下,一条横卧南明河上曲线优美的秀色,是远方的甲秀楼坐拥身下的长桥,白日横逸在天蓝水碧、烟柳明花间,带给你一脉盈盈的清秀,抑或是夜晚融入灯火斑斓、光影陆离中,带给你一抹梦幻般的艳秀,让你铭心刻骨,遐思无垠。

甲秀楼形态之秀,源于它有一身神清气爽的秀骨。鳌矶湾天然奇特的山水,与巧夺天工的造园相遇,造就了甲秀楼的一身秀骨。西来东去的南明河,平缓沉静,忽然神奇地在半山岭下南折,拐了一个90度的弯,水湾中凸显一奇石,形似鳌头,名为鳌矶,甲秀楼便耸立其上: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朱梁碧瓦,飞角流丹,石柱环撑,如玉树临风;而身下的浮玉桥,像一条修长的白玉带连通两岸,柔美飘逸,衬托出甲秀楼的亭亭俊秀。甲秀楼形态之秀,是建筑与山水的天然和谐:楼的精巧,汇聚了河的灵气,水乳交融,体量适中,意蕴幽远。

甲秀楼形态之秀,画意弥漫,从河岸半坡上的翠微园,徐徐往下在河面上展开。与甲秀楼保持距离,便可观赏这幅杰作的天然布局。甲秀楼借岸上半坡之势,河流转折之势,鳌矶立水之势,流水涵碧之势,因势利导,构筑于矶石,宛若水中孤岛,又巧借一带长桥,跨水连通一园,一楼,一亭,一坊,在南明河面和夹岸花树的陪衬下,形成了那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画面。层次的错落,留白的空寂,色彩的绚烂,都是中国画的意趣。而画面中的甲秀楼堪称神来之笔,它高20米,立于鳌矶,并非在南明河中央,而是从河面三分之一处拔地而起,垂直于90米长的浮玉桥;桥并非一味平铺直叙,而是经过一段S形的弯曲平缓,以纤细修长之身,连接楼下的平台,然后又演变起伏为一小段拱曲的桥身,联通两岸,并将7个大小不一的半圆桥洞投影水面,形成一排虚实交融、瑟瑟律动的圆。甲秀楼就是这样,利用桥身的平直曲拱,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在动态中体现静态,暗合了黄金分割法的美。

甲秀楼形态之秀,旋律优美,结构精妙,音韵柔宕。它不是音符的简单组合,而是亦庄亦谐的情感律动。靠近或踏上浮玉桥,可品甲秀楼三韵。首先是主题突出,首尾呼应。步入桥头石牌坊,其造型华丽孤峙,与对岸半坡上一园繁复的亭阁飞角相呼应,烘托出桥中甲秀楼的亭亭玉立,而作为这种呼应的补充,桥上秀气小巧的涵碧亭,又与甲秀楼相俯仰,错落有致,仿佛优美的华章中插入一段诙谐的乐曲。再是高潮与过渡的构思。游览甲秀楼,只能步行浮玉桥,从南岸或北岸皆可徐徐进入,桥如旋律,楼如高潮,桥在水上,人在桥上,游桥抵近楼时,楼又在桥上起一个平台,构成十字形的枢纽,可左右上下月台观景,可直行数步上岸,四处逢源,蔚然交响。最后是动静相融的韵律,甲秀楼襟领一带建筑,依山临水跨河,桥的婉转,亭的秀逸,坊的叠宕,园的内敛,楼的流彩飞光,本身就是一曲音乐,加之水波映衬,垂柳轻抚,花语传香,云天相恋,堪称动静相宜的绝唱。

甲秀楼形态之秀,诗味隽永,酝酿在自然山水间。诗贵意在言外,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甲秀楼园林的体量尺寸,大小得当,高低协调,长远适度,比例相宜,宽窄恰好,处处流露着造园形态的精致匀称,它的秀离不开南明河的滋润,或者说南明河鳌矶湾的水貌山形石态树姿,水中招摇油绿的水草,水面揉碎的波光浪影,水岸参差错落的花树,河床圆润悠远的背景,陪衬了甲秀楼的秀。如果说南明河鳌矶湾是一首诗,甲秀楼便是诗眼,如诗委婉的河流滋润,使甲秀楼形态生动,形神兼备。没有这弯碧水,甲秀楼便如一块玉,缺了温婉,少了灵动,弱了光泽,淡了韵味。涵碧亭的那一副对联,便是当年涵碧潭与楼相映的传神之作: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甲秀楼的形态之秀,是造园之术赋予一片真山真水的悠悠古韵,但它不是藏于一隅,供名人雅士赏玩的私家园林。固然它有园林的含蓄、幽雅、巧妙,更有融入天地间的自然、开放、明快、率性。天下名楼,几乎都是风景名胜区,冷峻孤耸,购票入围,多与居民日常无关。甲秀楼是免费的景区,它身处城市中心,从城中的山水里滋生出来,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楼是城中的景观,也是游人休闲发呆的地方,桥是景观,也是往来行人的通道。河流与楼与桥构成的空间质感,形成了城市的肌理,像城市脉搏一样律动,连接着市民的呼吸,烟火气般日常鲜活。

无论市民旅客,从南明河岸,从南明桥头,从附近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自由进出甲秀楼,或倚楼凭栏,或俯仰顾盼,与之厮守。他们一年四季都是甲秀楼的常客,春天玉兰、绿柳、粉樱映楼,可观明媚之秀,夏日浓荫送爽拂面,宜享清凉之秀,秋月河岸落叶缤纷,得品静美之秀,冬雪水瘦桥寒,亦感峻冷之秀。我曾羡慕居住在甲秀楼河段两岸的居民,对他们而言,甲秀楼白日秀色可餐,夜间秀色可眠,也曾羡慕居住在附近小巷里的居民,无论白天夜晚,都可任意溜达而出,信步石桥,闲坐小亭,观楼听波。

甲秀楼形态之秀,赏心悦目,而其内涵之秀,蕴藉深远。甲秀楼内涵之秀,是它的钟灵毓秀,甲科挺秀,我称其为甲秀楼之秀的第二重审美境界。

钟灵毓秀,是汇聚山川灵气,以生动的美育场景孕育优秀人才;科甲挺秀,是重视文教,以科举考试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两者交集循环,沉淀为传统,流动为文脉。

500多年前,王阳明来到南明河鳌矶湾,之后他的再传弟子马廷锡也来到此地,他们在这片山水,开启了钟灵毓秀的先河。近百年后的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江东之巡抚贵州,在鳌矶湾建楼筑堤。后来的水利专家考证说,他借鳌矶回澜不羁的河流,以桥洞锁泄患漫的水势,是伟大的水利工程;但江东之兴利除弊,培植风水,不纯粹是为景致形态之美,而是要造就钟灵毓秀的胜地。从王阳明、马廷锡,再到江东之以降,多少学养深厚的官员和文人名士,游鳌矶湾,登甲秀楼,寄望后学,澄怀观道,纵情山水,培育才俊,写就了一部钟灵毓秀的美育史。

我在翠微园龙门书院的木刻上,读到明正德四年(1509),王阳明描写鳌矶湾风景的南庵诗作。阳明先生谪居龙场悟道后,应邀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传道,开黔省人文之风,讲学之余,多次来到南庵即今天的翠微园,以哲人之思、诗家之情,抒写鳌矶湾壮丽辽阔的秋色带给他的心境。贵州的真山真水真情,给予他身心抚慰,灵魂荡涤。

由王阳明的诗,想到柳宗元的《马退山茅亭记》,他们为山水带来的人文气息,使我们今天看山看水,又不止于山水,柳宗元认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鳌矶湾似乎没有因为阳明南庵诗而享誉天下,或许是过去贵州偏于一隅交通闭塞而少有声息,或许是阳明心学的思想光芒掩盖了他的诗和书法成就,但在他哲理深刻、意境深远的诗中,他的目光、呼吸、思想、情感,融入了鳌矶湾的山水林壑,天空云彩,成为后来甲秀楼的重要文化基因。

半个世纪后,阳明先生的再传弟子马廷锡吟诵着先生的诗,在鳌矶湾的鳌矶书院研习阳明心学,又在书院旁建栖云亭,授业讲学30年,学子云集,学风蔚然,声名鹊起。当年阳明先生曾因沉醉于鳌矶湾这片山水,赋诗抒怀,赞叹贵州山水,传递所悟心学,释放谪居情感。马廷锡为仰慕王学,不惜辞官,不惜远道湖南,拜阳明弟子蒋信为师,学成归来,又与王门巨子孙应鳌切磋王学,借鳌矶湾这片绝胜山水,讲习王学,盛况空前。他的儿子、孙子也一脉相承,成为王学弟子。鳌矶湾,一度成为王学传播胜地,成为黔地文教中心。

如果说江东之是鳌矶湾钟灵毓秀的承前启后者,那他兴建的甲秀楼,则最终汇聚山水灵气,养成内涵。我在甲秀楼月台上,读江东之《甲秀楼》诗碑,感悟内涵之美:明河清浅水悠悠,新筑沙堤接远洲。秀出三狮连凤翼,雄驱双骏踞鳌头。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以鳌矶浮玉,培育南明河的清秀,以秀雄一身的楼宇,寓意中流砥柱,是对黔地学子的深深期许。今天我们仍然在意蕴深厚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扑面而来的欣喜之情。

江东之,这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深知黔地偏僻,文教落后,需要中土文明的浸润,亟待优秀人才开创风气。为此,他一面重视民生,助其医食,另一面集资助寒士锐意向学,针对鳌矶湾易盈易涸,乍沉乍浮,调查勘探,征询民意,吸纳形家建议,砌鳌矶以立楼,筑长堤如浮玉,使河水萦回潴泽,束咽聚气,以兴文教。面对工程浩繁,财政无此支出,加之播州土司杨应龙拥兵自重,恃强不驯,可谓艰难重重,江东之毅然任之而曰“天下事论其于民有益否耳,奚论其难易也?”最终自捐廉金,集资募工而成。

甲秀楼,从此成为钟灵毓秀之地的象征,成为贵州文教的标志。今天穿越时空,沉吟甲秀名楼,仿佛触摸到这座城市乃至一省重学兴教的文脉,而江东之,为赓续这段文脉,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尽管他后来兵败平播之乱被罢免,回籍不久便孤寂病逝,但贵州人记住了抚黔不足3年,却功德卓著的江东之,为他请建名宦祠,竖石像于甲秀楼,命名浮玉桥为江公堤,认为江公之慧,不让于利赖无穷的苏公堤。江东之的继任者郭子章,师承阳明门人之徒,在所著述的《黔记》中,为江东之立传,继而支持黔中贤士完成东之未竟之工,并登临甲秀楼,赋诗盛赞明河山光,设府县学,添置学田,以传承文脉。

自此,明清两朝“抚黔者以东之为首”,6次重修甲秀楼,使其在数百年间,虽屡经波涛汹涌、风雨雷霆,仍巍然屹立鳌头。东之之后近百年,清朝康熙年间巡抚田雯重修甲秀楼所作记,如今镌刻在甲秀楼月台石碑上。我读到其上“江公当日,知楼之于黔皇皇为之,且有关于黔之人才风气,而以甲秀名之,其用意深矣”的文字,感受到文脉相承的律动。田雯在文中说自己虽重修危楼甲秀楼为黔人之美观,但远不及江公之所为。并说现在科名文章兴盛,虽不尽系于楼的完好与否,但还是期待后来人致力于此薪传自任,实质就是树立一种重文教的导向。他编著的《黔书》,赞美了甲秀楼景致“每春波摇绿,秋沚澄清,岸柳乍垂,芹芽正弩,览渔舠之泛泛,洗杯斝以临流,谁谓黔中无山水哉。”他重修甲秀楼,让黔人自信于眼下的山水,铭记当年江东之建楼的深意。

田雯之后80多年,裴宗锡又拓展了甲秀楼的内涵之秀。他曾在孩提时代随侍任职贵州的父亲,嬉戏游玩于甲秀楼的山水林泉,任贵州巡抚后,见楼倾废不可复登,毅然重修。他登上焕然一新的甲秀楼,抒发文教昌明、教化四夷的情怀:山环水抱一楼空,畲火村烟四望中。铜鼓不惊锥髻梦,芦笙早革桶裙风。

行走南明河鳌矶湾,但见翠微园半山岗如龙蜿蜒,浮玉桥跨河与之一脉相承,翠微园门前的对联道出其神韵“半岭通佳气 双桥落彩虹”;而桥上的甲秀楼画龙点睛,飞檐尖顶的鲤鱼造型,同龙门书院相呼应,以期待人才的寓意,统领着钟灵毓秀之地。当年的甲秀楼,一水绕城,四面山光,封疆大吏们无不以诗文抒发雅兴抱负,学人文士更是游历吟咏,使这片山水轻盈灵动。让人感悟到:甲秀楼的钟灵是汇聚山川之气,更氤氲着人文的灵秀,浸润着诗人们的情感才思。多少名篇佳作,把甲秀楼四围秀野的山水吟咏成一方名胜古迹,滋润代代学人的心性。

昔人登楼观景,是游览的主题,是天地人交汇的场景。在满满的仪式感中,灵秀的内涵美,丰富具象而生动。清道光著名诗人杨文照初夏登楼:草色绿随春后长,山光青向雨中来。平心煮茗观棋局,放眼吟诗付酒杯。登楼近观远望,把玩诗酒茶棋,从容洒脱。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鄂尔泰登临甲秀楼,以江南之美盛赞眼前风光:鳌矶湾下柳毵毵,芳杜洲前小驻骖。更上层楼瞰流水,虹桥风景似江南。在华夏战乱频仍的漫长岁月,江南是温馨和诗意的代名词,它的烟雨春光,江花垂柳,小桥流水,它的儒雅精致,温柔富庶,细腻甜柔,是多少中国人向往的心灵故乡。而江南的经典是西湖,难怪鳌矶湾有小西湖之誉。自古江南英才多,或许鄂尔泰为推进改土归流,期冀景似江南的甲秀楼毓秀黔中,在他之后,相继有七八名进士出身的督抚大员,题诗和韵,赞叹甲秀楼之美,抒发诸葛荒服的理想,成就了甲秀楼历史上的一段雅集佳话。

甲秀楼的长联为清同治年间贵阳人刘蕴良所作: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崖疆半壁。应识马乃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居牛渚,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定矩州,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象岭霞生,螺峰云拥,缓步登临,领略些画图烟景。恍觉蓬莱咫尺,拟邀仙侣话行踪。

长联从甲秀楼的地理方位,到一省历史沿革,从横扫千古的英雄气概,到仙游美景的浪漫情怀,从形式工整辞章之美,到享誉天下的名联之谓,引来多少赞叹解读。我多次在甲秀楼前默诵长联,近读长联,感觉开篇便点明甲秀楼内涵:期冀人才永占鳌头。通篇是一个黔人的自信,对黔地西南枢纽的自信,对黔省自古融入中原的自信,对偏荒于西南的黔地历经艰难凄迷,终能争胜神州景如蓬莱的自信。这份自信是甲秀楼钟灵毓秀的结晶,是登临甲秀楼的最高境界,难怪说,长联使甲秀楼名扬天下。

贵州学政翁同书曾对贵阳描写道“贵州之山脉发乎黔中,高峰峻岭,磅礴积郁,至是豁然开朗。山有黔灵、扶风之胜,水有涵碧、芳杜之现,四时温和,岁书有秋,宜其灵秀荟萃,郁为人文矣。”甲秀楼,堪称这个“灵秀荟萃,郁为人文”的标志,它如江南般的灵秀,孕育积淀于多少高山奇峰的雄浑大气,这恰恰是吴侬软语的江南所没有的。

在甲秀名楼的光影里,明清两代,各府州县竞相择名山秀水,设置文庙、学宫、奎阁、文昌阁、文明塔,兴办卫学、司学、府州县学,在秀美的山川灵气中,有教化的场景,有生动的仪式,且多建庙宇寺庵和会馆,安顿各方移民群体的心灵。一时间,黔中大地,儒学主导,文化多样,泾渭分明,月明星灿,人才辈出。一代代黔省学子组成“三千举人、七百进士”的队列,浩浩荡荡,走向全省,走出山门。名楼附近鳌矶湾石林精舍明末走出的杨文骢,诗书画天下三绝,文心剑胆震荡朝野。甲秀楼修建百年后,清代黔省三名状元曹维城、赵以炯、夏同龢,先后产生。清光绪年间,幼年曾求学于甲秀楼旁名贤宿儒的赵以炯,高中红顶状元,他的老师李端棻欣然赋联“喜吾黔久钟灵,忆仙笔留题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物胜江南”,黎庶昌撰文认为西南多省旷数百年无一人中状元,“贵阳赵君仲莹(赵以炯)、实始以状元及第魁斗天下,是山川清淑磅礴之气郁积蓄久,而仲莹发之。”

恍惚间,眼前的甲秀楼,仿佛山之脊骨一般,矗立在自然与历史的天空中,坚毅而温和,执着守望,昂首远方。

鳌矶湾南明河,一条自然之河,一条人文之河,向南而逝。我溯源而来,回神慢品,感受到眼前处于都市中心的甲秀楼园林山水,与历代过往名家和今天游人的才思情感相交融,沉淀着一种东方美学的意境之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境相似、意不同的甲秀楼。这里的意境,没有深广宏大的气势,倒以简约雅静的秀美取胜,是一种意境之秀,我称其为甲秀楼之秀的第三重审美境界。

甲秀楼的意境之秀,简约明快,浓缩了400多年来城市的沧桑。当年鳌矶湾山水林泉的佳景,虹桥九眼映照的芳杜洲,凝碧潭萦回旋转的碧波,在南明河河岸环境的变迁中,已成为20世纪中叶以前甲秀楼老照片的记忆,留存于清代画家邹一桂的画作。眼下的甲秀楼,没有过往山寺水阁繁花似锦的盛况,但它所处的南明河河床,数百年风貌依旧,楼所依傍的浮玉桥,数百年依然横卧南明河,杨柳拂岸,堪比西湖苏堤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最终留下一组简洁明快的场景:一楼一桥一园横卧于一湾山水间。

甲秀楼意境之秀,是一种静水深流的宁静。尽管在现代建筑的环伺下,昔日四面云山翠色不再,屹立鳌矶的甲秀楼,却因河流的阻隔,河岸的分挡,石桥的限制,在闹市的中心,显出一方山水古建的幽静。闹中取静,使人们的脚步,在这里缓了下来,城市的快节奏,在这里慢了下来。

的确,这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你暂时撇开甲秀楼的前世今生,单凭它在云天陪衬下,河流的碧绿,岸柳的青翠,树花的明艳,曲桥的玉白,楼阁的绚彩,白鹭的飞逸,啼鸟的婉转,目遇之成色,耳听之为声,都会让你在大自然的接纳慰藉中,放松心情,释怀降压,减缓躁动。我就这样,很多次将自己投入甲秀楼云天的辽阔,山岩的持重,河流的灵秀,亭阁的蕴含中,什么都不多想,只让自己与之融为一体,冥想自己成为这片山水的一部分。而如果甲秀楼人文故事涌上心头,这时候你会觉得,南明河文脉如血脉,甲秀楼便如一颗心脏,你呼应着血脉的流动,心脏的收缩,舒缓地一呼一吸,一张一弛,感受生命的律动,享受生命的自由。或许,就凭甲秀楼这片深沉的宁静,也会让沉浸其中的人,致广,致深,致远。

甲秀楼意境之秀,是一种雅秀。我每次走近甲秀楼,都会感受到这种温婉的气质。这种气质历经岁月洗练,给予我们多少美和思想的联想:从阴阳之说以楼堤造就障水藏风聚气宝地,到渗透儒道钟灵毓秀的文教之域,从诗禅空灵的风景名胜,到真山真水的优雅园林,甲秀楼最终以艺术的形式,以美的形式,把天人合一的智慧,浓缩成一方生动的儒雅意境。多少年来,正是天的博大包容,契合了人的挥洒自由,积淀了甲秀楼意境的雅秀,铸就了甲秀楼君子般的形象,秀外慧中,文质彬彬,洋溢着向上向美的精神。

甲秀楼的雅秀,不是居高临下,超凡脱俗,而是和光同尘,大雅大俗。甲秀楼的儒雅气质非一日之功,是中华数千年天人合一理念,东方千年意境美学,经由鳌矶湾400多年沉淀而成。甲秀楼立于天地之穴,融入矶石河流,挺拔蓝天,吸天地灵气,人文之息,儒雅磊落,指引文明方位,却又甘居低洼,内敛光芒,隐于市井,雅俗怡然。所以无论俗人雅士对去甲秀楼,都乐此不疲。过去有民谣唱:大南门外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楼下桥如困龙剑,涨了大水不用愁。隐藏着甲秀楼在民间的秘密。过去孩子们要在楼下河里游泳,在楼桥石阶上晒太阳,打发童年时光。现在人们在河畔的酒馆小酌,或在岸边某个楼顶品茗,或在每一个方位漫步,都会呆呆看向甲秀楼的英姿靓影。因为意境的雅秀,甲秀楼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因为融入烟火的世俗,甲秀楼让我们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甲秀楼的意境之秀,是这座城市生态文明之魂。它贯穿于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依附天地山川城池,难怪人们要说一座甲秀楼,一部城建史。现在,我伫立甲秀楼前,遐想南明河亘古的源,凝视缓动常新的流,沿着河流的空间走廊,环顾四周,近处镶嵌琉璃边的低矮建筑与之呼应,远方高耸林立的现代建筑,巨大的玻璃幕墙,西式的穹顶锥顶,仿侗楼造型的民族建筑,似乎都是甲秀楼意境的自然延展,没有一点违和感。反而是依傍河流而建,原本古色古香的甲秀楼,在现代建筑映衬下,更显精巧秀气,活色生香。有了甲秀楼的意境之秀,古今建筑,演绎了传承和创新,中西建筑,交流着文化的多样。

甲秀楼的意境之秀,是贵阳这座城市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也同这个城市的许多人一样,放下焦虑、烦恼、功利,去甲秀楼休闲。在诗意中放逐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自己,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像离开自然四处奔波忘了来处的孩子,最终回归自然,而甲秀楼数百年都在那里,栉风沐雨,披星戴月,无言以对,无限包容。我细嗅岸旁花香,从轻扬的垂柳间观楼,触摸桥栏的白绵石,小坐涵碧亭石条凳,斜靠楼门绮户,伫立月台前,久久凝视南明河水,打开释放自己的生命,让甲秀楼顶的云天,楼侧的柳风,楼下的沧浪之波,舒卷洗濯心灵,沉吟于寄情这片山水的诗文楹联,与山水间挥洒才思情愫的历史人物对话,在诗情画意中愉悦自己的身心。每一次去甲秀楼都会有所感悟,如何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和谐相处。或许,这是在油盐酱醋茶之外,渺小人生的意义。

甲秀楼审美,没有程式,开放率性,每一重审美境界都自有其美,但三重审美境界更多会在时空中交错穿越,融为眼前山水园林的秀美意境,贯通过去、现在、将来。在喧嚣匆忙的人世间,我们慢下来,静下来,将自己融入这片秀美,去互动和内省,去自救和救赎。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