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应和代表:我带来了两幅枫香染和五张照片
去年底,全国人大代表、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将乡亲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带到北京。
带什么好呢?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
织布、作画、浸染、漂洗,制作一幅枫香染需要数月的时间,罗应和找到当地一位姓杨的老师傅,委托他赶紧制作。
紧赶慢赶,出发到北京前,罗应和终于拿到了这两幅枫香染。深蓝色底子上,白色的线条勾勒出精美的花纹,花纹中间分别写着“搬迁脱贫光荣”和“感恩奋进 搬迁脱贫”。他说,这就是乡亲们的心里话。
濛江街道新民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点,2016年第一批198户830人正式入住,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两千户、近万人搬入。罗应和与乡亲们从此远离了破破烂烂的茅草屋,搬进了明亮宽敞的楼房。
罗应和专门带来了五张照片,其中有两张对比鲜明——一张是罗应和的老家,灰扑扑的农房只有一层,门外是石头杂乱堆砌的道路。另一张是罗应和的新家,在宽阔的小区广场上,绿植围出一个个活动区域,五层高的楼房一幢幢排开,白色的外墙上写着“幸福楼”,画着大大的中国结。
罗应和说,出发前,他专门去了一趟打印店,从自己的手机里挑出几张平时拍的照片打印出来。除了这两张反映搬迁变化的,还有两张反映社区老人和学生在社区活动室的照片,另一张是他们一家人在新家的合影。
罗应和喜欢拍照。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此前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白天的新民社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晚上灯火通明,路边停满小轿车。罗应和感慨道,现在买得起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了。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罗应和说,让大家搬出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为大家解决收入的问题。为此,社区陆续开展了108期技能培训,五千多人次参加培训。同时,经社区推荐,近四千人在附近企业找到了工作,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