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的创新实践和理论思考
建设好“代表机关”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支持和保障代表履职作为代表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各级人大代表必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山东省高唐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了“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搭建好代表履职平台,充分发挥好代表的主体作用。
一是建站编组,村企选民“双覆盖”。家、站、室、集布局覆盖村居企业。开发区、各镇街人大以标准化建设“十规范、十提升”为依据,规范建设人大代表之家、固定联络站(室)、农村大集流动联络站,布局上辐射各村居、企业。五级代表联络覆盖全体选民。根据代表工作职业和村居、企业工作实际,将驻高1039名五级人大代表、社情民意观察员,按网格化管理模式统一编组,逐一对接到各镇街的家、站、室、集市,实施“点”对“点”服务。
二是强化培训,淬炼履职“金刚钻”。县人大常委会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人大干部、人大代表进行法律“基础课”辅导。采取以会代训、案例解析、情景模拟、分组研讨等方式解读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进展,对人大代表接待群众进行“专业课”培训,全面提升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和底气。
三是优化机制,工作推进“有章法”。建立县人大常委会顶层设计、机关委室分层对接、镇街人大底层发力的制度执行机制。设计工作原则,民生实事矛盾我化解、新旧动能转换我示范;明确工作方式,单月赶集摆摊、双月进站拉呱;将代表接待家、站、室、集地点等提前三天向社会公开;邀请县镇136名驻社区党员、机关干部参与咨询;规定“人大代表我在岗、有事请来大集讲,人大代表我值班、请来家中聊聊天,百姓有事我帮办、党的政策我宣传”等工作用语;向每名代表制发工作手册,实施接待群众规范化、工作运转程序化等“六化”工作标准;镇街人大(工委)提前落实接待场地,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实行双月推进例会、代表履职管理等制度,开展“优秀履职代表”评选和“优秀履职故事”展播活动。
四是民声“速递”,结果反馈“短平快”。建立工作流转单制度,属于政策咨询类的由代表当场或经咨询相关部门后及时给予答复;属于意见建议类需镇层面解决的由镇人大转交镇直部门办理;需县级层面解决的纳入代表建议办理程序,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统一督办。对问题、建议办理情况采取见面反馈、榜示反馈、微信反馈等三种方式予以回复。
“千名代表听民声”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高度自觉。活动接地气、通下情是切实把握民情民意的有效手段。这些民情民意不仅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小事”,而且关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这是高唐县人大系统和全县千余名人大代表对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千名代表听民声”是人大深化履职内涵的有益探索。活动中群众自下而上提、代表“赶集”进站收、政府牵头主导办、人大协调督导促,实现了政府决策与民众需求的精准对接、高度融合,赋予了人大监督更加丰富的法治内涵、实践价值和社会效应。代表通过平时听民声了解社情民意,熟悉全局工作,人代会期间提出高质量建议,审议报告更有针对性,监督实效更加明显。闭会期间,县镇(街)人大组织代表“赶集”进站,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活动、隔月有调度,实现了县、镇(街)人大工作同频共振。
“千名代表听民声”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现实检验。人大代表是群众选举出来的,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易于听到最真实的民声,掌握第一手民情。同时,人大代表大多是各行各业的先进分子和代表人物,社会威望高、接触面广、协调能力强,能够综合运用情、理、法等手段化解邻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千名代表听民声”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借助人大代表的优势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这也是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有机结合。
“千名代表听民声”是彰显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生动实践。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代表“赶集”“进站”搜集的社情民意都做到了“办啥群众推荐、实施政府执行、过程人大监管、效果代表评判”。这项制度设计 在一件件具体工作的落实上、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实践中,贯穿了党委决策、人大决定、政府执行、公众参与的权力运行设计理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千名代表听民声”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内生动力。“单月赶集摆摊、双月进站啦呱”使代表由被动等待群众来访转变为到“集”“站”上及时主动了解、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实现了由“要我履职”向“我要履职”的转变,固定了代表与群众的经常联系;“民生实事我帮办、党的政策我宣传”使代表找到了有效履职的具体手段。代表围绕社会热点、民生实事“集”站“摆摊”收建议、走村串巷搞调研、跟踪落实抓监督,履职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推进者、监督者,履职活动有载体;“人大代表我在岗、有事请来大集讲”倒逼代表主动学习、走访调研,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有效提升了履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