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站长轮值”:让人大代表发现更多自我价值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1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历经大半年的试点后,从本月起,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站长轮值工作(简称“站长轮值”)正式在全区21个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全面推开。

  2017年,龙华区人大常委会综合考虑各社区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历史沿革等要素,全部按照样板站标准共建设21个社区联络站。三年多来,联络站有效发挥了人大代表履职主阵地的作用。如今,在“双区驱动”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为联络站赋能,推动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成为区人大常委会面临的新课题。为进一步增强代表主人翁意识,激发代表活力,提升联络站整体效能,今年年初,区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开拓创新,主导开展了“站长轮值”的工作探索。

 

  

  图|龙平联络站站长轮值交接暨座谈会

  今年4月,龙平、鹭湖、松和三个联络站率先开展“站长轮值”试点,由联络站进站人大代表推选代表,按照不少于三个月的周期,轮流担任站长。试点以来,共有5名代表担任过轮值站长,累计组织开展59场代表活动,推动解决23项群众关切的难点问题,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4%、53%。同时,各街道“边试点边总结”,不断完善轮值工作,“站长轮值制”雏形已成,成效初显。

  如今,在“站长轮值”全面推开之际,南方日报记者特以龙平联络站为样本,深入访谈多名轮值工作突出、感悟深刻的站长,期待从他们的轮值故事与心路历程中,勾勒出具有普适价值的认知和行为规律,以烛照后来者前行的步伐,让“站长轮值”真正成为龙华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赖丹:轮值不是工作量叠加,而是突破壁垒

 

  图|赖丹任轮值站长交接仪式

  作为首任轮值站长,赖丹上任之际,内心相当忐忑,甚至自我怀疑,她这个站长到底有什么价值?

  这并不奇怪。从2017年当选区人大代表至今,赖丹做代表已快4年了,自我感觉却相当平淡。“我就是一名团委书记,虽然也是负责人,但相对于其他政府部门,业务范围还是窄很多,所以,我很怀疑,我自己到底能不能把这个站长做好。”

  就在这种忐忑甚至是怯场中,赖丹开始自己的轮值站长工作。

  1

  赖丹上任没多久,一个匿名电话打进了联络站。

  尚骏小区有一座西部公交集团的公交始发场站,共有16台公交车,其中,仅有两台新型电动大巴。每天凌晨6点左右,柴油大巴发车时,刹车转弯的巨大噪声,很是影响周边居民的睡眠。

  赖丹立即致电西部公交集团,了解到集团已经启动了电动大巴的更换工作,但全部更换需要排队,轮到尚骏这边尚需时日。情急之下,赖丹想到了在西部公交核心管理层任职的一位老朋友。在电话里,她告诉朋友,这事涉及到大量周边居民的休息问题,期望朋友帮助向集团反映尽快更换。赖丹的呼吁得到了西部公交集团的高度关注,最终,14台柴油大巴提前完成更新。

  这么一件事儿,让赖丹非常触动。

  “有可能我做本职工作好几年,都未必能有这样一个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效果出来”,她感慨,如果仅以团区委书记的身份,不可能介入到这种事情中来,或者,作为一名普通人大代表,也可能按照程序咨询相关部门、按程序推动,然后给居民一个回复也无可厚非。

  为什么,一个轮值站长的“马甲”就能带来如此巨变?

  “就是站长这个身份赋予了我能量,我刚做站长,这是我接访的第一件事儿,我必须得解决”,赖丹笃定地说,做了站长就必须得做出表率,特别是尽快地彻底解决问题。

  2

  对于轮值站长和普通代表的区别,赖丹认识得很透彻。

  “作为站长,不是说你在以前代表的工作量上去叠加,而应该是突破壁垒,包括角色、身份、认知的壁垒”,她将轮值站长这个身份带来的突破总结为三点:

  其一,是资源放大器。

  “没做站长前,你会觉得,我的资源有啥用?和人大代表有啥关联?做了站长才发现,我其实可以帮助很多人”,这是赖丹的感悟。

  尚骏小区柴油大巴更新是轮值机制放大个人资源的典型案例,后来,她还结合区义工生活节,组织代表们开展志愿服务和人大宣传咨询活动,也是一个极好的样本。

  第二个感悟,是“服务的催化器”。

  如何理解?赖丹觉得,轮值站长是在主动地服务,比如,她组织的“一次代表宣传活动(行走龙平)”,还有志愿服务,都是主动催化的结果。

  “以前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现在,不管你呼不呼,我都会自我发酵,酝酿出很多东西出来”,赖丹认为,这种主动服务的背后,其实是人大代表履职的本源性课题。

  第三点,是信念的共鸣器。

  这一点赖丹感触最深。她认为,联络站仅仅只是在物理空间上将代表们归类到了一个新的圈层中来,而站长轮值则将代表推到了圈层的核心。

  “作为核心,你有责任带动其他代表一起来做,让信念产生共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赖丹上任后,非常注重仪式感,通过仪式感强化大家的责任感。

  在上任之际,赖丹特地用联络站的logo制作了一面锦旗,并将站里所有代表邀请到联络站,郑重举办交接仪式。

  “我要让大家看到,轮值站长是被赋予了责任的,大家要服从这个统一安排,而且轮值代表着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做”。结果,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赖丹还没赶到交接仪式现场,候任站长已经拿着锦旗忙着拍照了。

  无形中,轮值制和仪式感在联络站发酵出了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这种鲶鱼效应,正是赖丹想看到的“信念的共鸣”。

  3

  仪式感有助于激活驻站代表的责任感,但是轮值站长如何将大家凝聚成一股绳,依然是一个未知数。“既然是试点,就要探寻出好的经验作法”。这么想着,赖丹在原联络站工作的基础上,为站长轮值增加了“四个一”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长轮值交接工作、一次志愿者行动、一次代表宣传活动(行走龙平)、一次驻站代表接访活动。“四个一”制度,成为轮值站长共同遵守并传承的章程。

  在6月27日的龙华区义工生活节上,赖丹第一次组织代表们在现场设置宣传点。代表们在不同时段轮流值守,派发宣传单,宣传人大工作,收集民情民意,大家热情洋溢,忙个不亦乐乎。赖丹明白,“志愿服务”这条不带功利色彩、所有代表都可以参与并乐于参与的“共情”纽带,将把上面的未知数变成已知数。

  三个月的轮值期,在忙碌中倏忽而逝。这段独特的经历,让赖丹重新认知了人大代表的身份,“代表就应该姓‘代’,代言代理,既为人民代言,更为人民理事”。她心中更充满了感恩,“如果不是轮值给了我这个平台,我不知道我还能在本职工作之外干这么多事情。”

 

  

  叶志青:用我的行动,留下轮值的示范

  

  图|叶志青任轮值站长交接仪式

  10-12月是龙平联络站第三任站长叶志青的轮值期。

  马上就到轮值的尾声,按理说是总结收盘的时候了,但事实上,叶志青作为轮值站长的最高峰,却正在来临。

  他正在筹备一场大型的市民讲坛活动,这场活动将以龙平联络站的名义,聚合各驻站代表力量共同参与,现场除了代表们的主题分享,还将进行问卷调查。

  两个多月的轮值,叶志青的内心,有新的东西被唤醒,更重要的是,他还在寻求进一步的升华。

  1

  在前两任站长的基础上,更加主动地开展工作,将联络站的公信力再提升一步,是叶志青为自己确定的初步目标。

  上任不久,龙平联络站就连续接到了两宗居民的来访,都是反映学位问题。叶志青非常看重这两宗来访,尤其是居民认为积分入学办法不合理的那一宗。

  针对来访者张大姐提出的疑问,叶志青专门去研究了相关的政策文件,重读了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1月9日下午,龙平人大代表社区联络站针对这次来访开展驻站代表专题接访活动,让驻站代表、区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社区工作站代表和张大姐面对面地交流。

  过去,接待群众不是没有,主动走访调研也是常事,但是,这次,叶志青明显感到自己是卯足了一股劲儿。

  “作为站长,你接触到的民情民意是整个站里的,处理的时候,你会更加主动,更有责任意识。所以,我会以这个点为契机去深挖,带动一个面”,对比过往,叶志青感慨,以前也有调研接访,但无论是关注的广度、思考的深度还是反复论证的力度,都远不能和这场专题接访活动相比,这就是站长身份赋予的能量。

  2

  做了站长的叶志青,在学生家访方面,走得更勤了。对于居民提出的做教育讲座的邀请,哪怕不在他的选区,也欣然接受。与记者约好采访的当晚,他还有3个学生的家访要去。

  忙来忙去,你做的不一直是校长的工作吗?这和你做轮值站长、做代表,有什么关联?记者有些困惑。

  “这当然不一样,我是带着人大代表的职责去做这些的”,他解释。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说,他开始往深处分析:

  第一,人大代表必须在服务大众的过程中收集民情。你能随便碰到一个有想法有意见的居民吗?即便是碰到了,别人愿意和你说吗?

  第二,群众愿意找你,是建立在信任你的基础上。服务群众的过程就是与群众融合的过程,拉近了心理距离,人家才愿意和你讲真实的想法。

  进一步延伸,叶志青认为,代表履职不是一个生硬的过程,必须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平台,不管是家访,还是讲座,都是他作为代表与群众融合的平台。

  他感慨,“人大代表要真正代表人民发声,就必须改变过去自上而下单线寻找意见、建议线索的思路,通过构建平台服务群众,让群众能够主动提供线索,意见、建议才能贴近百姓,把人民代表的色彩凸显出来。”

  3

  在深圳教育圈,叶志青素以“教改”知名,改革创新,是他的底色。

  在深圳被中央赋予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使命后,他就开始思索,龙华区在教育领域如何先行示范。

  随着轮值工作渐行渐深,叶志青将改革的命题,带入了联络站工作和轮值制的思考。

  “客观上讲,站长轮值是龙华在全国开了先河。但是,我们只是做到了先行一步,怎么样往示范的角度去做,值得思考。“他说。

  叶志青毫不讳言,如果自己是一名普通代表,只会按部就班,但轮值站长的身份,将他推到了这项先行举措的聚光灯下。

  “做站长,我就成为了改革的一份子,甚至是探路者,我希望,以我的思考和行动,诞生出有示范价值的举措、模式”,他坚定地说。

  而在这一点上,叶志青很自豪,“比如说,我们在联络站和张大姐开展的专题接访活动,这种政府部门和人大代表组团与群众开诚布公沟通的做法,就非常管用。以后,再有居民到联络站反映情况,我们就可以用这种共同恳谈的方式,深入沟通,为代表们在大会上提出高质量的建议、议案做好准备。”

  从先行示范的使命来说,叶志青还很希望自己的轮值能够给选民留下点什么,“既然选了我当站长,我要利用这个平台,为大家做更多,尤其是居民想做而没能做成的”。

 

  

  王江:迫不及待要上岗

 

  图|王江任轮值站长交接仪式

  王江,就是龙平联络站那位迫不及待要“上位”的区人大代表。

  做代表十几年,王江早已熟门熟路、波澜不惊,但是在轮值站长的“诱惑”面前,这位老代表却“失态”了。他急不可待拉着联络站锦旗合影的照片在代表群里流传,还成了“段子”。

  “我做了三届代表,第一次碰到这种事儿,真的是很新鲜,所以我特别期待,想早点开始做”,在对记者重温这段趣事时,王江依然很兴奋,开心的笑容荡漾在脸上,如同捡到了宝贝的孩子。

  内心里,王江对站长交接仪式很认同,“仪式感让事情变得更加有意义了”。也因此,作为第二任轮值站长,他将前任轮值站长的轮值经验毫无保留地照单全收了。

  当然,维系王江的履职热情的不仅仅是新鲜感,更多的依然是作为轮值站长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轮值的三个月,王江拿出了十二分的热情,对工作如数家珍,“我们走访了10次,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大家一起,开展视察调研4次,开展代表宣传活动1次,驻站代表参加活动36人次,我自己参加了18次活动……”。

  说到这儿,王江又爽朗地笑了,“我做站长花的时间比做董事长还多,大家都开玩笑说,干脆把董事长辞了,在龙华专职干站长得了!”

  这句玩笑的背后,是龙平站代表们对轮值站长王江的一致认可。

  前段时间,有群众向联络站反映城中村改造工程反复开挖,生活很受影响。王江召集驻站代表往政府职能部门和工地现场跑了四五次后,最终督促施工方将工程之间的衔接设计得更加合理,把扰民影响降到最低。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实变得更好,这时候的王江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价值。

  不仅如此,轮值机制的建立及历任站长的工作,极大地调动起了龙平联络站全体驻站代表的履职热情,并产生了超越履职的友情。这是王江格外珍视的一点。

  在日常工作中,约上投缘的代表一起行走社区,对王江而言,已经不是工作,而是享受。“大家相处的比较好,成了很好的朋友,反过来又能促进我们的履职工作”,他说。

 

  采访手记

  在访谈过程中,松和联络站首任站长汪昌志这么向笔者打比方,做轮值站长和做普通代表,就好比是一个喊口令,一个做动作。他甚至笑着说,在部队的时候,一大早出操,只要不是他喊口令,他只会跟着跑!

  笔者仔细对比访谈过的轮值站长们,的确是与这位代表比方的很贴近:部分代表履职多年却平平淡淡,而一“上位”便似乎换了个人,十八般武艺悉数上阵,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这便是平台的作用,这便是机制的魔力!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洋,等待着沸腾!”

  站长轮值制就是这样一个让代表们内在的海洋沸腾的导火线!

  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站长轮值制赋予了代表们全新的身份和极大的自主探索空间,为那些真正想干事、会干事的代表们创造了一个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赖丹、叶志青、王江以及另外两名轮值站长贺健良、胡丽华,他们在轮值制试点期间用自身经历写下的轮值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进一步讲,在某种意义上,轮值制搭建的不仅仅是代表履职的平台,它其实构建的是一个全新的开放式的个人化的舞台,轮值站长就是这个舞台的不二主角。它给那些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代表们创造了一个充分探索自我、发掘个人更大价值的新空间!

  因为责任在肩,站长代表内心的海洋苏醒了,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因为使命在心,站长代表内心的海洋沸腾了,他们不仅在做事,更在思考,在创造,就如赖丹奠定的轮值制度基础,叶志青留下的代表接访模式。

  为龙华区人大常委会大力点赞!因为他们的敢闯敢试,才有了“站长轮值”的创举。

  更为龙华区的人大代表们庆幸!因为轮值制已经全区推广,每一名代表都有了重新探索自我、创造更大价值的平台和机会。

  期待每个人内心的海洋,都有沸腾的机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