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贵阳人大以法治方式提高医疗急救水平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5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贵州省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针,全力以赴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到人大实际工作中,在新的奋斗征程中推动贵阳市人大工作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新修订的《贵阳市医疗急救条例》自2021年 1月 1日施行以来,实施效果怎么样?贵阳贵安城乡医疗急救水平提升情况如何?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根据 2021年工作要点和议题计划,对《贵阳市医疗急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紧紧围绕“强省会”五年行动履行人大监督职能,以法治方式提高医疗急救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条例》真正能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01

  以问题为导向

  确保条例贯彻执行

  确保执法检查走深走实,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周密安排执法检查计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区、乡镇以及机场、火车站、轨道交通站点等公共服务场所进行实地检查。同时还将全面检查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条例》的整体情况,以问题为导向、点面结合开展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确保《条例》有效贯彻执行,依法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5月 6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两个月的《贵阳市医疗急救条例》执法检查。检查组赴清镇市、南明区医院、乌当区羊昌镇卫生院等实地察看 120急救中心工作情况和医疗急救情况,听取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条例》工作情况。

  对于为什么在《条例》实施四个多月就启动执法检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介绍说:“在《条例》实施刚满四个多月就启动执法检查,是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助推《条例》贯彻执行、促进新修订的条款执行到位的重要举措。以法治手段规范医疗急救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医疗急救队伍建设、设施配置、技能普及等,更好发动社会力量形成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全市医疗急救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让急救救得了人。”

 

  02

  以效果为导向

  紧盯条例执行有效

  《条例》规定,机场、轨道交通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器械。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开放或者营业时间安排掌握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技能的工作人员在岗。

  检查组深入轨道交通 1号线、贵阳北站、火车站、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等公共服务场所,突击检查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必要医疗急救设备设置,及医疗急救应急处置等工作情况。在贵阳北站西广场,检查组随机抽查执勤交警医疗应急设备配置及医疗应急救助机制运行情况。“你接受过医疗急救培训吗?取得现场急救培训合格证书没有?”检查组成员现场询问被抽查交警,检看交警所骑警车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仪,现场考核了该名交警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急救的技能和急救演练。检查组来到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 T2航站楼出港大厅,工作人员通过扫描二维码从智慧急救站获取单架、轮椅等急救设施,详细介绍智慧急救站的使用方法和运行情况,市民可凭身份证识别、扫描二维码启用智慧急救站,按需获取医疗急救物资。检查组成员对本次现场检查结果表示满意,并建议各公共服务场所都能将《条例》规定贯彻落实到位,进一步提升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

 

  03

  营造医疗急救氛围

  聚焦条例培训学习

  《条例》是全国率先将“120”作为院前医疗急救紧急呼叫唯一专用免费电话号码的地方性法规。其中明确“120”由市急救中心设立,每天 24小时值班,市急救中心负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的统一指挥调度。急救网络医疗机构要按照规定配备医疗急救人员,并服从市急救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和院前医疗急救业务管理,每天 24小时应诊。

  5月 14日,在贵阳市急救中心,检查组察看了 120调度指挥系统运行和医疗急救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全市医疗急救机构布局和急救车辆配置情况。据悉,《条例》规定,贵阳市急救中心应当负责贵阳市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调度、制定急救预案、开展医疗急救培训等相关工作。机场、轨道交通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应当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器械。人民警察、学校体育教师和校医、消防救援队员、保安人员、导游和公共交通车辆的驾驶员、乘务员等应当参加急救培训。根据《条例》,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本单位人员,经红十字会、急救网络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备急救培训能力的组织培训合格:人数不满 50人的,每两年至少组织 1人参加培训;人数在 50人以上 200人以下的,每年至少组织 1人参加培训;人数超过 200人的,每超过 100人每年至少增加 1人参加培训。

  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检查组组长刘俊强调,结合贵阳市“十四五”规划和“强省会”要求,医疗急救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要加强《条例》学习,抓好统筹协调。提高急救资源使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提高急救水平,严格履职尽责。进一步加强医疗急救网络、急救车辆和设备配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医疗急救保障等工作建设,扩大医疗急救培训范围和相关人员持证率,提升全市医疗急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市医疗急救事业上新台阶。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医疗急救氛围,构建健康贵阳、安全贵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