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大代表履职活力之探讨
人大代表是人大工作的主体和活力源泉,代表履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如何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促使代表作用充分发挥,已成为新时期人大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人大代表总的来说较好地代表了广大群众的权力,促进了科学民主执政,但还存在代表履职不积极、履职能力不强、履职动力不足等现象,直接影响了代表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存在代表“不想来”的现象。有些代表只是将“人大代表”作为一种荣誉和自我价值的“附属品”,并没有把它当成一种职务去看待、一种责任去履行,缺乏履职的主观愿望和内在动力,其履职成效与广大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
存在代表“来不了”的现象。所谓“来不了”,在于代表“没时间”,绝大多数人大代表都是非专职身份,且都是部门、单位的领导或业务骨干,本身工作较多,难以明确参加代表活动的时间。因此,在本职工作与代表工作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冲突,不能有效地履职。
存在代表“不敢来”的现象。部分代表专业性不足,学习培训不够,不善于联系群众和调查研究,就难以发现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致使代表履职“底气”不足,觉得参加代表活动是一种“负担”,参加代表活动的次数屈指可数。
针对以上现状,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人大工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代表履职举措,着力破解难题,激发代表履职活力,切实有效促进人大工作不断提升。
提高综合素质练好代表履职“基本功”
做好“选举”功课。一是优化代表结构,提高代表整体素质。在换届选举时,要综合考虑候选人的文化、政治、能力、道德和健康等各个方面的素质,从职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上做出适当调整,同时保留一定比例素质较高、履职劲头足、履职能力强、热爱人大工作的上届代表,积极探索将其推荐为连任代表候选人,加强对这些代表先进事迹的宣传,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升代表整体队伍素质。切实做到对于那些当选人大代表后履职意愿不强、热情不高、不尽职尽责以及没有履职能力或履职条件的,一律不得推荐提名或继续提名为人大代表人选。二是充分发扬民主,灵活开展选举。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参选积极性不高是导致选举产生的代表履职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选举时,要增强选举的透明度,落实选举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允许候选人通过自我介绍,发表演讲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回应群众关切。还有一部分得到选民信赖、敢于为民发声、事业心责任感强、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高的人才,由选民直接提名推荐,纳入选举范围,交由全体选民酝酿协商,使选出的人大代表能够符合选民的意愿,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做足“培训”功课。一是培训要“贴心”。代表往往是“兼职”身份,能参加学习培训的次数不多,要不定期地组织代表轮流去外地进行短期脱产培训。一来能让代表专心地进行连续、系统的学习培训,不被本职工作所影响,确保学习质效;二来能促进代表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履职能力的提升。要坚持以会代训,充分利用召开各种会议的时机,见缝插针地对代表进行培训,确保代表工作、学习两不误。要通过借助网络等融媒体平台,开展代表线上培训,让代表可以随时随地“充电”,保证代表能利用碎片时间,更为便捷地开展学习。二是培训要“切题”。培训前要开展代表需求调研,明白代表想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培训内容紧扣年度监督议题和当前实事热点,做到服务中心,围绕大局。为保障学习培训的科学性、精准度,要积极探索学习培训新模式,变固定“菜单式”学习为自主“点单式”学习,制定多主题的培训“菜单”,供代表自主“点单”,做到“供需对接”,实现“精准滴灌”。
抓好“监督”功课。人大代表不仅是“监督者”,同样也需要“被监督”,必须依法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监督,通过监督来保证他们最大限度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一是请选民监督。必须坚持代表述职制度,推行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通过代表作报告、选民现场评、代表作表态、评议后反馈等环节,密切与选民的联系,听取选民对自己履职的意见和建议,以此监督代表履职不松懈。二是请群众监督。督促代表通过走访群众、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听取群众对代表履职的意见,回答询问,改进代表的履职工作,进一步调动代表履职的积极性,激发代表发挥作用的内生动力。三是请网友监督。进一步探索打造网上履职系统、履职APP等网络平台。一方面,将代表基本信息、履职情况等向广大网友公开;另一方面,代表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接待群众、倾听民意、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并接受监督。通过选民、群众和网友的监督,“倒逼”代表用心履职。
创新工作机制编织代表履职“保障网”
要进一步完善代表履职考核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代表履职档案制度。建立代表履职档案,把代表参会情况、视察调研、联系群众以及提出建议和意见等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记录,全面掌握代表履职。对参加代表活动少、履职不积极的代表,进行相应的书面提醒或谈话,促进代表自觉主动履职。其次,积极探索代表履职量化积分机制。对代表履职档案记录的情况采用积分方式进行细化量化并公开,在开展代表评先创优活动和推荐留任代表时,可把代表履职积分作为参考依据,通过外部加压强化对代表的监督。建立履职激励机制。完善履职积极分子评选办法,通过一系列的考核奖励办法,如保障代表履职奖励经费,建立履职积极分子奖励机制等方法,激励代表履职,提高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代表会履职,能履职,要履职。
要进一步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不断完善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工作机制,在细化议案建议办理流程、提升办理质量方面积极探索,明确代表在建议办理中的职责,压实代表履职责任。突出抓重点、攻难点,多层面加强对代表建议的督办,形成代表建议“督”与“办”的结合。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建议督办机制,从重点建议重点督办、跟踪督办、全程参与督办三个层次、线上线下、多级联动来加大对代表建议的督办力度,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代表和群众满意为标准,加强对建议办理工作的督办落实,通过代表建议的有效落实增强代表履职的价值感和积极性。
要进一步完善代表联系群众机制。根据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使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更加规范。代表要摆正角色定位,要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地联系群众,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走访接待、电话联系、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将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转化为代表建议,通过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机构,反映给相关部门和单位,促进问题的解决,确保代表高质量履职。
强化载体建设搭建代表履职“大舞台”
要精心搭建线下履职平台。一是规范平台建设。对现有代表履职平台进行提档升级,做到运行规范化、管理精细化、保障机制化,分层次、分等级建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系点。通过保持各级代表之间以及代表与群众间的常态化联系,让代表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发挥“纽带”作用。打破代表个体活动的限制,拓展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时间与空间,使代表履职常态化。代表通过线下履职平台接待选民,选民通过平台向代表表达诉求,有助于选民、代表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确保代表履职“落地接气”。
要创新打造线上智慧平台。一是做到代表履职“全记录”。推进“互联网 +代表履职”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代表履职网络平台、代表履职 APP等,为代表建立履职电子档案,对代表履职痕迹做到全记录。代表把所反映的问题发送至微信群里,并利用微信“随手拍”功能附上现场图片,让涉及到相关问题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所反映问题的迫切性,让代表的建议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办理工作做到了“无缝对接”,更高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二是做到代表履职“全透明”。探索“互联网 +积分制”模式,围绕人大中心工作和代表履职责任,让代表履职用“积分”说话,做到公开透明、及时有效,提升代表履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三是做到代表履职“全覆盖”。在代表履职量化考核的基础上,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APP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对代表履职情况掌握更加全面;探索建立代表履职管理模式,对代表活动信息、活动成果及时发布和展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代表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发挥线上智慧平台的作用,开启代表履职新时代,开通代表履职的“直通车”,做到联系群众“全覆盖”,实现代表从“能履职”向“履好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