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探索人大监督与公益诉讼全链条联动
自湖州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出台支持公益诉讼工作系列文件三周年以来,湖州市积极创新工作机制,探索人大监督与检察公益诉讼全链条联动协作,着力破解公益诉讼线索发现难、调查核实难、建议落实难、成效拓展难等问题,工作成效显著,助推检察公益诉讼向纵深发展。
一是建立人大移送公益损害线索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依法监督市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强化线索移送和信息沟通。2021年以来,各级人大代表移送公益损害线索40余条,检察机关依法办理诉前程序案件20余件。安吉县人大代表向县检察院反映西苕溪及赋石水库污染问题,推动检察机关开展守护“美丽河湖”专项行动,案件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
二是建立人大支持公益诉讼精准办案机制。针对公益诉讼案件存在的调查取证难、司法鉴定成本高等问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实务特长,邀请参与专业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德清县人大常委会成立监察司法工作专家咨询团,聘任25位来自环保、农业、文物保护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助力提升法律监督专业化水平。今年以来,人大代表受邀参与专项调研、案件评审、公开听证等活动50余次,进一步提高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精细度。
三是建立人大监督检察建议整改落实机制。明确湖州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33个市政府部门负责人述职都应当包括接受配合法律监督的内容,后者还作为市人大常委会测评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了“被监督者”的法治意识、监督意识。对于行政机关落实检察建议不到位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等情况,支持检察机关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长兴县人大常委会支持县检察院对小浦镇政府怠于履职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并参与银杏古树保护有关问题协调会,赴现场实地查访修复情况。
四是建立人大助推公益诉讼成效拓展机制。高度重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能作用,推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市人大常委会督促市检察院针对市人大常委会批示交办的“11·27”G50沪渝高速公路道路交通事故公益诉讼线索,迅速开展全市重载货运企业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巡查货运企业23家,以磋商方式督促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法履职,有效推进源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