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法条背后的故事,道出怎样的民主真谛?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4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0月12日电 10月1日起,《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施行,作为全国首部施行的人工智能领域地方立法,为产业发展设置“信号灯”。

  参与此次立法工作的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吉栋欣慰又感慨。他已经记不得这部立法前前后后开了多少次会议,为的是在反复商讨中寻求最大公约数,推动技术与经济、生活、城市治理等深度融合。

  看着居民在贯通后的苏州河滨河岸线散步,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有同样的心情。《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草案)》征询意见过程中,居民们为是否要将小区内的沿河空间开放共享出来,一度分歧很大,但就是在意见的充分表达与碰撞中,共识形成,法条更具温度。

  从前沿产业到生活常事,探寻上海地方立法实践背后的故事,会发现一个鲜明特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根植其中,最大限度凝聚立法共识的同时,最大程度让百姓获益。

 

  站在百姓立场 立法为了人民

  有着近5万常住人口的中远两湾城,内有1.69公里苏州河岸线。苏州河全线贯通,必须要打通这个“断点”,也意味着小区内的沿河空间需要开放、共享。

  “一江一河”全方位贯通开放,是《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的明确要求。恽梅记得,立法意见征询中,各种声音在居民中间“炸”了出来。“这是我们小区的步道,为什么要让别人进来?”“开放后外人进来,安全问题谁来保证?”

  “前前后后,我们收到2000多人次的意见建议,并把这些声音都带到了立法征询会的现场。我们相信,立法与百姓诉求最终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设美好家园。”恽梅和居民们看到,法规颁布后,大家关心的问题在其中都有了明确:如关于水岸环境维护的意见,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实施责任区制度和水域保洁作业,让居民每天都能享受到整洁、优美的水岸风光;居民关心的步道设施养护问题,条例第三十九条也明确了制度与责任……

  

  苏州河景色。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恽梅切身体会到:立法过程中,唯有站在百姓立场,积极让百姓参与,才能最终让百姓受益。

  来自安徽合肥的“90后”美团骑手黄涛也感受到了地方立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要求相关企业根据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配送时间、路线等标准和要求,避免引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或者交通事故。

  2021年5月1日起,条例实施,作为优秀骑手代表,黄涛参加了企业举行的骑手恳谈会。根据会上骑手们的意见,企业发布了“预估送达时间算法”。“用户App 上显示的收餐时间从原来的时间点变成时间段。规则改变后,配送时间要求更合理了,我们骑手送餐也更从容了。”

 

  不同意见碰撞 立法依靠人民

  黄涛所感受到的变化背后,有着“火爆”的意见碰撞。对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员周阮文感触很深。

  2020年12月,《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开始立法征询,联系点召开了多场座谈会。

  “这部法规是我们碰到的‘反应’最强烈的一部。”周阮文说,联系点特别设置了执法者与居民面对面讨论的环节,希望能在碰撞中共同破解难题。立法征询会上,执法者与被执法者站在各自立场,围绕“不集中充电就要被处罚”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居民认为小区条件有限,偶尔违规应以批评教育为主或者轻罚,但执法者则从安全角度考虑建议重罚……

  “那场面非常火爆,我们至今记忆犹新,也正是这种碰撞,促进相关职能部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最终,曹杨新村街道提出的关于“不集中充电应该受罚”等5条建议被法规采纳。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上海地方立法实践中,还有很多场面“火爆”的故事。而这些真实的碰撞,正是形成“大合唱”的基础。

  今年9月,《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到新江湾城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召开立法征询会。人工智能领域多家重点企业、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在会上头脑风暴,热烈讨论的场面让陈吉栋印象深刻。

  

  在上海举行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我相信每一位参加者都对每一个问题、每一次讨论,都历历在目。”陈吉栋说,对公共算力平台、人工智能产业伦理规范等内容,业界、学界都提出了多条意见,最终呈现在法条中的,是方方面面智慧的结晶。

 

  “立法直通车”高效运转 法治思维深入日常

  地方立法实践中,许多“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来自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广泛征集。遍布上海全市16个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是市民熟悉的“立法直通车”。上海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陆晓栋给出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9月底,联系点设立六年多以来,总共对97件法规提出12340条意见,其中1148条意见被不同程度采纳。

  

  在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举行的立法意见征询会。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最早“通车”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虹桥街道,其古北市民中心内还陈列着让居民夏云龙自豪的国歌法。“当初对国歌法征求意见时,我在讨论会上提议,公民在参加重大会议时,不仅要升国旗、奏国歌,而且还要唱国歌,更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真没想到,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了。”

  许多居民有着和夏云龙一样的“没想到”。没想到,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自己可以离“高大上”的立法如此之近。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如今对法律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他们在《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和《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草案)》征求意见时积极建言献策,争相为自己“代言”,提出的很多意见被采纳,列入正式法规。“大家都觉得,加入了‘少年声音’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更贴近青少年。”学校教师刘美月说,在学生们心里,征询座谈会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各方提出的意见建议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启发,更提升了法治素养。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和程序,在加大实施力度、增强工作成效上下功夫。要继续放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层属性和联通属性功能,推进联系点参与立法从‘立法中’向‘立法前’‘立法后’延伸。”陆晓栋说。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