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内蒙古宁城县人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5日 打印本页 关闭 【字体: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心在基层,关键在群众。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代表履职新路径,着力以强化监督破解难题,持续推进“双联”活动主动破局,不断完善社会市域治理工作机制,突出强功能、抓基础、补短板、重创新,在提高全县社会治理效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人大作用,贡献人大力量。

  聚焦结合点,发挥党建引领共治。发挥党组织在市域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打造以党建为核心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全县实行常态化社区包联工作中,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坚持从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包联方案、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抓好落实。一是认真学习县委开展“双报到”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召开机关党组会议研究部署包联工作,制定出台《宁城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常态化开展社区包联工作方案》。二是成立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社区包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常委会各委办密切配合的包联工作机制。2022年,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党支部联合包联小区开展两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专题宣传活动,营造好舆论宣传氛围。三是不断壮大市域社会治理“朋友圈”,积极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包联社区居民党员加入治理单元,通过协商推荐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抓住落脚点,规范监督破解难题。宁城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聚焦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任务和难点问题,依法开展调研监督,充分发挥地方监督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一是加强对政府预算审查。支持政府梳理涉及基层治理的各项资金、做好资金统筹配置,力求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效果,确保基层治理工作有序开展。二是聚焦难点开展专题调研。围绕全县经济运行、乡村振兴、民生实事、全域旅游等方面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详细了解全县各领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向深层次破局。三是围绕“平安宁城”做好执法检查。全年针对赤峰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养老服务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在全县贯彻落实情况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保障作用。

  把握着力点,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创新代表履职方式,采取多样化活动助力基层治理。一是人大代表进网格化解矛盾纠纷。各镇乡街人大将辖区人大代表按选区编入基层治理网格,每名代表深入基层与一定数量的选民保持经常性联系,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交流,详细掌握三类人员动态,化解矛盾纠纷,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混合编组、多级联动畅通社情民意。将全县1270余名四级人大代表混合编成三农、城市建设管理、工业与交通、财税金融、民族事务及社会治理、商贸物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旅游与教育卫生医疗保障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等7个调研组,以多级联动的方式深入开展人大代表“进家、进站、进网格”活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三是开展“六个活动”助力基层治理。在全县人大代表中开展以“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乡村振兴、助推项目建设、助力防疫一线、落实民生实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助推宁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大代表勇担当、走在前”主题实践活动,为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以实际行动带头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建工作提供指引。

  找准切入点,畅通为民服务渠道。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为民服务,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独特制度作用。一是坚持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制定出台《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人民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试行)》和《宁城县人大常委会关于乡镇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指导意见》,2022年实施县人大代表民生实事票决项目10项,7项已全部完工,其余3项正在推进;全县18个镇乡街完成镇人大代表民生实事票决项目33项,实现人大代表票决项目全覆盖。二是完善代表建议办理制度。加强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多渠道收集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建议办理满意度测评,及时向社会公开代表建议及办理情况,推动代表建议高质量提出、承办单位高质量办理,切实提高措施落实率、问题解决率,确保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三是积极完善代表履职管理机制。制定《宁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评价办法(试行)》,健全代表履职档案,不断增强代表责任意识,调动和激发代表依法履职、为民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责,履行代表义务,发挥代表作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X